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地004﹒邯郸

(2019-03-03 12:13:14)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读文邯郸】原文:邯郸之仓库实。(《资治通鉴》第1卷 公元前403)译文:邯郸城里仓库充实。

【简介邯郸】最初的邯郸,位于今河北邯郸市西南郊邯山区境内。邯郸之名始见于《春秋·榖梁传》:卫献公弟姬专逃至晋,“织徇邯郸,终身不言卫”。邯郸地名源于东城下的邯郸山,即因邯郸山而得名。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先属卫后为晋;到春秋末“邯郸之仓库实”,已成为一座名城。赵敬侯从晋阳徙都于邯郸之后,赵国在邯郸历经八世,延续了158年的繁华。

 

读古地004﹒邯郸

秦灭赵后,邯郸是秦邯郸郡首府;汉时邯郸为赵王封地,所重建的邯郸宫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尔后,邯郸城在历朝历代,一直发挥着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重要作用。邯郸这一名称,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现在的邯郸市,是一座辖一市、四区、十四县的大城市。

【读后随笔】  从古邯郸看胜迹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人类的启蒙时代,邯郸境内就有人类居住,留下了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距今50多万年前的漳河流域,是邯郸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衍生地,开启了邯郸古代文化的先河。古地邯郸,造就了“人杰地灵”的奇迹。战国赵都在这里建立,始皇幼年在这里度过,女娲造世在这里传说,磁山文化在这里发现,等等。

读古地004﹒邯郸

邯郸故城  位于今邯郸市区及其西南郊,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为赵国的宫城,分东、西、北三城,呈“品”字型,总面积512万平方米,北临渚河,地处太行山余脉,土筑残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气势雄伟,是战国七雄故都遗迹保存最好的古城,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有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位于中轴线上的龙台最大,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城中主体宫殿建筑。赵武灵王观歌舞演军阵的丛台、将相和留下的回车巷、邯郸学步留下的学步桥等古建依然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古城的辉煌和风貌。在宫殿东北部有一座大北城,大部分基址已埋没于城下,从现存遗迹看,大北城城址东北长6100米,东西宽4000米,城内分布有手工业作坊区、商业区和居民区。

始皇故里  位于河北邯郸串城街内。据史料记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生在邯郸。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异人在赵国娶赵姬为妻,在邯郸生下赢政,也称赵政(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生于今邯郸市串城街朱家巷一带。2014年,在串城街建起了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展出当地战国时期出土文物和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邯郸道 (俗称串城街),是一条战、汉风格的历史街区。是古代邯郸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的故里。这里有武灵阁、玉皇阁、始皇纪念馆、荀子故里、蔺相如回车巷、将军府、学步桥、慈禧行宫、骑兵雕像群等,可谓是人文景观荟萃。

女娲皇宫  位于邯郸市涉县中皇山上,是神话传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地。为纪念华夏始祖女娲,人们在中皇山建筑了女娲皇宫,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为女娲诞辰祭奠之日,是时全国各地的人以及海外华侨前来祭拜,是中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女娲皇宫被誉为华夏祖庙。女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时期,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离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葺续建,娲皇宫现今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如今建筑多为明清时期,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共6部,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女娲皇宫设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上,宽广的平台上建有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及山门等大小12座建筑。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为山上、山下两个建筑群。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在女娲皇宫中有一处平台,上面修建有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水池房及山门等座建筑。

磁山遗址  又称磁山文化遗址,位于邯郸市武安县磁山村东南约1公里的台地上。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磁山发现而命名,是中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万余年的历史。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