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长子】原文:长子近,且城厚完。(《资治通鉴》第1卷 公元前403年)译文:长子城距离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又完整。
【简介长子】作为地名的长子,就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县。相传,远古时代尧帝的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故称“长子”地。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云:“长子故城为辛甲封邑,尧水所经也。”辛甲是西周太史。这说明自丹朱修筑长子城后,经过夏、商两代直到西周初年辛甲封于此时,已基本形成一座规模可观的城池。春秋战国时长子为赵国地,赵襄子的左右随从说:“长子近,且城厚完。”看来,此时的长子城已是一座城墙坚厚、设施完备的大城。
秦灭赵后,仍称此地为长子,为上党郡治。在这之后,西汉时置长子县,治上党郡;东汉、三国魏时俱为长子县;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北齐废而隋复长子县。此后,长子县历代不改。长子县地处山西南部,上党盆地西侧,东望太行山与长治市郊、长治县搭界,西枕太岳山与沁水、安泽为邻,南接高平市,北毗屯留县。该县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古文物俯拾皆是,不愧是联合国誉为的“千年古县”。
【读后随笔】
长子古城,又称丹朱城,位于今山西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据古史载,尧之长子丹朱,少时傲慢荒淫,尧因禅位于舜。丹朱对此震动很大,发誓改过自新。此时恰巧接受舜交给的平息“三苗”之乱的任务,丹朱果然不负重托,一举获得胜利。之后,他将兵权交还给舜,主动要求到基层去为民服务,得到了舜的批准。就这样,丹朱来到长子这个地方治灾除病、兴修水利,做了大量利民好事。因丹朱是尧之长子,人们为纪念他,就将此地称之为“长子”地。又因县城为丹朱所筑,故称“丹朱城”,今为丹朱镇。
长子丹朱城,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5公里,占地面积7.5平方公里,整个城址为长方形。城址现存东北角城墙、北城墙、西城墙、西南角城墙、东南角城墙遗址5处。西南角城墙至今仍矗立于地面,高4.5米,历来称之为“古城圪堆”。城址轮廓基本清楚:从今北高庙烈士陵园到河东村西270米,再沿雍河南岸向西300米,构成北城墙;向南到“古城圪堆”构成西城墙;从“古城圪堆”向东行1742米,构成南城墙;从南高庙遗址到北高庙东背山村口的东北城墙遗址,构成东城墙。墙基宽8至10米,夯窝密集,夯层厚8至10厘米,夯土层明显,为板筑法,穿孔杆直径30厘米。城角还残留大量东周时代的绳纹板瓦和简瓦残片。197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古城进行过勘测后,确定为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长子之地,还有法兴寺、崇庆寺等名胜,更有罕见的地理遗迹,即“木化石群落”。它位于长子县仙翁山自然保护区。该木化石形成于2.5亿年前的晚二叠系,属新生代第三纪范畴,是世界首次发现的新树种。木化石,也叫树化石,又称硅化木。经专家鉴定,上古时代,这里曾经是一片茂密的盛林,当地壳变动时,高大的树木纷纷倒下,渐渐被埋藏起来,树木细胞中的水分迅速被地下水中的硅所替代,从而使这些化学物质结晶沉积在树木的木质部分。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留下来,形成了硅化木。据介绍,在长子仙翁山保护区内有出露木化石300余株,其中最粗的直径为1.24米,是北京中山公园存放化石树的4倍,最细的直径为0.35米,树身最长的14米。1993年,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勘查认定,长子木化石群,其树种为古生代的松柏木、大洋杉,部分化石树为世界首次新发现,是国内唯一的古生代时期的木化石群,并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如此重磅文物,更将构成展示历史、守望未来的长子文化新高地。(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