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美东
徐美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818
  • 关注人气:4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地005﹒安邑

(2019-03-10 13:28:5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读文安邑】原文:以汾水可以灌安邑。(《资治通鉴》第1卷 公元前403)译文:用汾河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

【简介安邑】安邑,是今山西运城市夏县的古称。相传夏禹建都于此,俗称“禹王城”。“安邑”一名的来历是“洪水既平,民始安居”。说的是大禹治水,使这里成为一个安居乐业的城邑。其后,夏启(禹之子)也迁都于此。

 

读古地005﹒安邑

春秋战国时,安邑先为魏国都城,便有“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的说法。公元前286年,秦攻魏,魏献安邑,秦改称安邑县,属河东郡;汉设安邑县,县治在安邑禹王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安邑县更名为夏县,至今不变。现在的夏县隶属于山西运城市,下辖65乡。

【读后随笔】安邑禹王城:华夏第一城

古地安邑,文化底蕴深厚,胜迹历历。黄帝元妃嫘祖、治水英雄大禹、父子名相巫咸巫贤、一代忠臣介子推、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北宋名相司马光等都在这块古地上演绎出一幕幕纵横捭阖的历史活剧。这里有嫘祖庙、介子推茔、司马温公祠、司马光墓、五龙庙、堆云洞等。在如此众多的胜迹中,最闻名遐迩的还是禹王城。

读古地005﹒安邑

禹王城,位于山西夏县禹王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华夏族首领,建都安邑,以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禹,治水功高,后世尊称大禹,是夏朝开国君王。在大禹治平天下洪水后,便在安邑(今夏县)建都,俗称“禹王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正式建立夏朝,并也迁都于安邑。因此,安邑禹王城名正言顺地被称为“华夏第一城”。

据考证,禹王华夏第一城,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大城形状如梯形,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四面城墙皆板筑夯打而成,东墙长1530米,西墙长约4980米,南墙长3565米,北墙长2100米,外侧有护城壕。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形状呈方形,它的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西、南两城墙分别是大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部分,北墙长1522米,高1--5米不等,东墙现存长960米。小城在大城中央、中城东北角,其平面呈方形,总面积75.4平方米。西墙和北墙分别长930855米,城墙现存1--4米之间。小城高于周围地面,地势西高东低,堆积层厚3米左右。禹王台亦称禹王庙,在小城东南角,高9米,南北长70米,东西长65米。据说禹王台为历代祭禹所筑,当地传说是禹妻的望夫台。由于解放前毁于战争,只剩夯土高台。

有学者揭开一个秘密:禹王城内古有天文台。学者考究认为,禹王城内的禹王台是战国时期魏都安邑城中的一座天文台,或曰“观象台”。此间(战国魏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占星学家石申在这里生活、工作过,并系统地观察、记录了五大行星运行规律,测定出121颗恒星的方位,著有《天文》八卷,后尊称《石氏星经》,其数据被后世天文学者所用,为世界天文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夏县禹王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