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军事27.从叶县之战谈实而实之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时:公元202年;战址:叶县(今河南叶县南);战况:刘备烧营设伏智胜曹魏将领夏侯惇。战法谈:实而实之
读文摘记
原文: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惇等不听,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资治通鉴》第64卷)
译文: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到达叶县。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前去抵挡。刘备突然放火烧去自己军营,向后撤退。夏侯惇等率军追赶。裨将军、巨鹿人李典说:“刘备无故撤退,我怀疑定有埋伏。南边道路狭窄,草木深密,不能追赶。”夏侯惇等不听,命令李典留守大营,亲自领兵紧追,果然陷入埋伏,大败。李典率军援救,刘备才撤军。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备领兵在叶县(今河南叶县南)打了一场胜仗,史称叶县之战。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驻守新野,奉刘表之命向北进攻叶县,曹操派夏侯惇、于禁两位大将前去抵挡。刘备火烧自营、设下埋伏,有意向后撤退。曹军裨将李典看出问题,“无故撤退,疑必有伏”。夏侯惇不听李典劝进,自认为没有埋伏,分明是怯战而逃。于是,夏侯惇留李典守后,自己率军紧追刘备不放,果然在叶县南道路狭隘之处遭遇伏击,曹军虽然兵多,但施展不了,被杀得人仰马翻。就在被歼之时,李典率留守士兵赶到,救出了夏侯惇。刘备毕竟兵少,见对方救兵加入,才胜利地收兵而走。
[战例析兵法]
叶县之战,是刘备早年指挥的一场胜仗。此役中,刘备凭借对夏侯惇的了解,以烧营、撤退等大动作,直白自己背后有伏兵。尽管对方裨将李典看出“必有伏”,但主将夏侯惇却不以为然,反而认为有伏兵是假象,于是挥兵直追,从而正中刘备之计。那么,刘备在这里究竟使用的是什么计谋呢?从兵法上分析解读,这叫“实而实之”。
《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孙子列举了反映虚实的诡诈十二法,可概括为四类:实而虚之、虚而实之、虚而虚之和实而实之。实而虚之,就是让敌看不到真实;虚而实之,就是让敌看不出虚假;虚而虚之,就是让敌视虚假为真实;实而实之,就是让敌视真实为虚假。《草庐经略·卷六·虚实》中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实而实之,使敌转疑以我为虚”。意思是说,向敌方示形的主动权在我方,关键在我方能否用示形的办法造成敌方的判断失误;本来是真实的,仍故意表示真实的样子,使敌方反而以为我方是虚假的,诱使敌人上当。所谓的“实而实之”,即用不作掩饰的办法造成敌人判断失误,把原本是真的却看成是假的,从而战而胜之。简言之,用实招误导敌人。在叶县之战中,刘备就是用这种实招作误导而取胜的。
其实,三国时期巧用“实而实之”的大师是诸葛亮。他在华容作战中,针对曹操的心态,令关羽在华容小道上施烟,立即引起曹操的多疑:诸葛亮用烟激我走大道,我却偏要走华容小道,不让他的诡计得逞。就这样,曹操不走大路偏走华容小道。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就偏偏只在华容小道上埋下了伏兵。这样一来,便出现了华容道关羽义放曹操的一幕。后有这样的描述:诸葛亮曰:“云长(关羽)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云长曰:“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诸葛亮笑曰:“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关羽果然在华容小道捉住了曹操,假如不是关羽讲义气,曹操早就成了刀下之鬼。
[兵法谈今用]
我军著名将领粟裕在指挥作战中,也曾成功运用实而实之,使敌人产生错觉,上当受骗。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中,为了集中兵力歼灭在鲁南实行防御的国民党整编二十六师,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命令我一师日夜兼程,赶到作战地点。不料,我一师在越过陇海路时,被敌飞机从空中侦察发现。一师有的领导同志担心暴露目标,急忙请示是否还要昼夜兼程。粟裕马上指示:“为什么不能将计就计,迷惑敌人呢?现在我命令你们一师立即以营、连为单位,继续白天行军直达目的地。”由于“实而实之”,白天也不停止行军,果然造成了敌人的错判。他们以为一贯夜间活动的共军,竟然白天“流窜”,断定共军的这次行动不是指向国民二十六师,肯定是不堪再战、败退山东。我一师在到达目的地后,立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全线攻击,当时敌二十六师居然毫无防备,其师长马励武还在峄县过元旦没有回营呢!失去指挥的敌师乱成了一锅粥,晕头转向,仓促应战,最后在我左右纵队的合击之下,敌二十六师全部被歼灭。
“实而实之”在未来战场上仍会有“市场”。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将会犯极大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有些人和事就是那么怪,总喜欢颠倒看世界,明明是假的却认为是真的;本来是实的却认为是虚的。在军事领域里,这样的人和事也不会绝迹。“实而实之”能够在军事“市场”通行并有效,就是得益于这种怪人怪事的存在。即便是更加信息化的未来,“实而实之”也不会消逝。(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