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军事28.从合肥之战谈守也攻也

(2018-12-02 13:35:50)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时:公元215年;战址:合肥(今安徽合肥市北);战况:曹魏军以少胜多,粉碎孙吴军围剿。战法谈: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读文摘记

原文: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魏公操之征张鲁也,为教与合肥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乃权至,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进等莫对。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李典素与辽不睦,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冡,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前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撤军还。兵皆就路,权与诸将在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与吕蒙等力战捍敌,凌统率亲近扶权出围,复还与辽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度权已免,乃还。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撤,丈余无板;亲近监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渡。贺齐率三千人在津南迎权,权由是得免。(《资治通鉴》第67卷)

 

读古军事28.从合肥之战谈守也攻也

译文: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八月,孙权率军队十万人围攻合肥。此时,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人在合肥驻守。魏公曹操去征讨张鲁,留一封指导作战的书信给合肥护军薛悌,信封上写道:“敌人来了,再打开看。”孙权到时,薛悌等人打开信,信中写道:“孙权若攻打你们,张、李将军出战攻敌,乐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参战。”乐进等人都不发言。张辽气愤地说:胜负的关键,在此一战。诸位若还有疑问,我张辽将独自出战,以决胜负。李典原本与张辽不和,却感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是看您的计谋将会怎样罢了,我怎么能因为私人的恩怨而损害公义呢!我请求和您一起出战。于是,张辽当夜募集敢于和自己出战的士兵八百人,杀牛设宴隆重犒劳他们。第二天清晨,张辽身穿铁甲,手持战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敌数十人,斩敌两员大将,高喊“我是张辽”,冲破敌兵营垒,直到孙权的大旗下。孙权大惊,不知所措,退上一座高丘,用长戟抵御。张辽大声叫喊着,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孙权不敢动,看到张辽的人马并不多,乃下令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急忙冲开重围,仅带出数十人。其余的人高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张辽又返身杀回,再度突围,救出其余的战士。孙权的人马都望风披靡,不敢抵挡。从清晨一直战斗到中午,东吴的士兵丧失了斗志。张辽命令回城,部署守城,整修城防,人心军心得以安定。孙权包围合肥十多天,无法攻陷,只好撤军。士兵们已经上路,孙权和部下将领在逍遥津北岸,被张辽从远处看见。张辽率领步骑兵突然杀到。甘宁与吕蒙等人奋力抵御,凌统率领亲兵搀扶孙权冲出包围,又杀进去与张辽奋战,身边的战士全部战死,他自己也受了伤,估计孙权已无危险,他才退回去。孙权乘骏马来到逍遥津桥上,桥南部的桥板已撤去,有一丈多宽没有桥板。亲近监谷利在孙权马后,要孙权坐稳马鞍,放松缰绳,他在后面猛加一鞭,战马腾空跃起,射向南岸。贺齐率三千人在南岸迎接,孙权因此而幸免于难。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东汉末年,孙吴与曹魏以合肥(今安徽合肥市北)为目标展开了争夺战,史称合肥之战。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八月,孙权乘曹操拥兵西北征讨张鲁之机,率孙吴军十万围剿合肥。魏公曹操派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人驻守合肥,抵御孙权的进犯。曹操在出征前,留下封闭的秘函,外面注明等敌人来了再打开来看。吴军至,众将打开曹公秘函,上面写道:“孙权若攻打你们,张(辽)、李(典)二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参战。”三将军用魏公的指令统一思想,同心协力守合肥。在留下乐进守城之后,张辽、李典分头出击。张辽领八百勇士,正面进攻,挫败吴军锐气,吓得孙权不知所措,然后回城固守。吴军围攻十余日,始终无法攻下合肥城,遂引兵撤退。张辽乘机追击,与李典联手,大败吴军于逍遥津 (今安微合肥东),孙权本人也差点当俘虏,幸赖其部将的救护,才披甲潜行脱险。由此,曹魏军在合肥一役中,取得了粉碎孙吴十万大军围剿的全胜。

读古军事28.从合肥之战谈守也攻也

[战例析兵法 合肥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历史战例。此役,曹魏只有7000兵马却粉碎了孙吴10万之众的围剿,其成功经验体现在对攻守问题的融会贯通上。由此,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兵法“守也攻也”。《孙子兵法·形篇》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子的论述告诉兵家:想保存自己,就得“守也”;想消灭敌人,就得“攻也”;既想保存自己又想消灭敌人,就得“守也攻也”。看来,战不过攻与守,胜不过“守也攻也”,是颇有道理的。显而易见,“守也攻也”属于矛盾兵法,即守中有攻,攻中有守,攻守兼用。在合肥之战的全程中,曹魏军最精彩的展示是“守也攻也”。战前,曹操煞费苦心地留下秘函,指定乐进守,张辽、李典二人攻,布下了“守也攻也”的锦囊阵势;战中,张、李、乐三将军同心协力,攻得上、守得住,彰显着“守也攻也”的无穷活力;战后,曹操加封张辽为征东将军,李典增加采邑三百户,乐进并前功增邑五百升至右将军,实则是对“守也攻也”的肯定和褒奖。

[兵法谈今用 近代军史上,兵家喜欢把战争比喻“魔方”,可以变化出无穷的“图案”,但就其组合各种“图案”的基本色调而言,仍然是攻与守。“守也攻也”从来就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所在,指挥作战可以根据实力来选择“攻势”或是“守势”。高科技局部战争,也有个“守也攻也”的问题。不过,这种“守也攻也”与传统的“守也攻也”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守也攻也”比较清晰:守是守,攻是攻。而高科技条件下的“守也攻也”却变得模糊起来:是守又是攻,是攻又是守。这就要求现代战争指挥者,应以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方法,去运作“守也攻也”。一是注意把握“特征”。守的概念是保存自己,具有等待进攻的特征,必须注意防止消极等待倾向,务求积极防御;攻的概念是消灭敌人,具有随时进攻的特征,必须注意克服主观盲动现象,力求谨慎出击。二是注意把握“角色”。战场上的攻防“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转换的。该守,却不称职;该攻,却不合格,必然会贻误战事。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爆发了马岛之战,阿军以进攻的角色打败守岛英军之后,未能及时转换防守的角色,结果在英方的反攻下,阿方溃不成军。三是注意把握“辩证关系”。攻与守,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道是:“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唐李卫公问对》)进攻是防御的转机,防御是进攻的手段。有学者从我军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采撷了100个经典战例,其中大量事实表明,单纯防守防不胜防,简单进攻难以达成目标,惟有攻守兼备,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