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252.从唐军太原防御战谈“不失敌败”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军事篇之七十】战时:公元757年;战址: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战况:唐将李光弼在防御作战中重挫史思明叛军;兵法:不失敌败
读文摘记
原文:思明围太原,月余不下,乃选骁锐为游兵,戒之曰:“我攻其北则汝潜趣其南,攻东则趣西,有隙则乘之。”而光弼军令严整,虽寇所不至,警逻未尝少懈,贼不得入。光弼购募军中,苟有小技,皆取之,随能使之,人尽其用,得安边军钱工三,善穿地道。贼于城下仰而侮詈,光弼遣人从地道中曳其足而入,临城斩之。自是贼行皆视地。贼为梯冲、土山以攻城,光弼为地道以迎之,近城辄陷。贼初逼城急,光弼作大炮,飞巨石,一发辄毙二十余人。贼死者什二三,乃退营于数十步外,围守益固。光弼遣人诈与贼约,刻日出降,贼喜,不为备。光弼使穿地道周贼营中,搘之以木。至期,光弼勒兵在城上,遣裨将将数千人出,如降服,贼皆属目。俄而营中地陷,死者千余人,贼众惊乱,官兵鼓噪乘之,俘斩万计。会安禄山死,庆绪使思明归守范阳,留蔡希德等围太原。(《资治通鉴》第119卷)
译文: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史思明围攻太原一个多月,还未攻下,于是挑选了一批骁勇善战的精兵,作为流动作战的军队,告诫他们说:“我率兵攻打城北时,你们就暗中往城南;攻打城东时,你们就向城西,见到有机可乘时就进攻。”但因为李光弼军令严整,使叛军没有攻打的地方,巡逻的士卒也十分警惕,未曾大意,所以叛军攻不进城。李光弼在军中征募人才,只要是有小技艺的人都被选中,根据能力予以使用,所以人尽其才。李光弼得到安边军的三个铸钱工匠,他们善于挖掘地道。叛军士卒站在城下的抬头辱骂,李光弼就派人从地道中拉住叫骂人的脚,拽入城中,在城墙上杀掉。从此叛军士卒行走时都看着地。叛军又制作云梯和土山作为攻城的器具,李光弼就挖地道以迎战,所以这些器具在临近城时都陷入地中。叛军起初攻城急迫,李光弼就作了大炮,发射大石,一发打死二十多人。叛军在攻城中战死了十分之二三,于是就退营到城墙数十步以外,死死地把城围住。李光弼又派人假装与叛军相约,定好日子出城投降,叛军大为欢喜,不加防备。而李光弼却让士卒在叛军的营地周围挖地道,然后用木头顶住。到了约好的投降日期,李光弼率兵站在城上,派遣裨将率领数千人出城,假装投降,叛军都一心站着观看。忽然营中地面塌陷,死了一千余人,叛军顿时惊慌散乱,官军乘机擂鼓呼喊,出城袭击,俘虏叛军一万多人。这时恰逢安禄山死去,安庆绪命令史思明归守范阳,留下蔡希德等人继续围攻太原。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春,在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北都留守李光弼率领军民坚守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挫败史思明等部围攻的著名防御作战,史称“太原之战”。这年正月,安禄山叛军大将史思明率一批骁勇善战的精兵围攻太原城。城内的唐将李光弼暂不出战,只是严密防守,使叛军无法进城。同时,李光弼还在城内招募人才,挖掘地道,把敌人拉入地道,在城墙上杀掉;制做大炮,发射大石,一发打死二十多人;制造塌陷,扰乱敌心,并借机出兵袭击,俘虏叛军一万多人。二月,叛军实力消耗殆尽,李光弼率军大反击,歼敌7万余人,缴获大量军资器械,叛将率残兵仓惶逃走,太原之围遂解。
[战例析兵法]
在太原作战中,唐将李光弼面对强大的叛军围攻,首先坚持牢固防守,力求做到不被敌人击破,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战机,频频出手,消耗叛军的有生力量。其手段和办法是:打地道战,“从地道中曳其足而入”;打石炮战,“作大炮,飞巨石,一发辄毙二十余人”;打袭扰战,“贼众惊乱,官兵鼓噪乘之”等。在叛军实力大耗后,李光弼及时组织出城反击,打得叛军大败。不难看出,李光弼在防守中,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灭敌的机会。这在兵法上叫做“不失敌败”。
《孙子兵法·形篇》中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在确保自己不败的前提下,也不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兵经百篇·机》中云:“有乘之即为机,失之即无机者。”把握了机会就有战机,稍一犹豫就没有战机。因此军事名言库有言:“立不败之地而不失敌败。”在主动进攻之前,先要做好防御,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抓住打败敌人的机会,切不可有半点迟疑而放过这个机会。这显示了战争指挥者的智慧和勇气,也是作战的重要原则。
“不失敌败”,既是一种战略,也是一种战术。历代兵家主张“慎战”而不“畏战”,也就是,既不要随意开战,也不要放过任何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在战场上,尤其是面对强敌时,就不得不采取防御作战的形式,来保存自己,但防御不是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抓住战机,立即由防御转入进攻,力求战而胜之。
[兵法谈今用]
“不失敌败”实际是军事上的见机而战。战争中的两军对峙,一般是强者攻、弱者守。而对弱者来说,尽管无力主动向强者发起进攻,但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击败强者的机会,做一个“善战者”。世界充满辩证法,军事也是如此。任何强大的对手,也有薄弱的地方,甚至有最致命的弱点。从这意义上讲,“弱守者”并非绝对的弱,只要“善战”,也许会成为强者。当然,如果弱者不善战,挫失击败敌人的机会,那是不可能由弱变强,最终战胜敌人的。这就叫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古史上有“李自成不失敌败破明军”的故事。(见《孙子兵法》连环画第十三册)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462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李自成的农民军从郾城挥师西进。下午兵临襄城,随即完成了对这座周长不足三公里的小城的包围。傍晚时分,对襄城发动了攻击。本想一鼓作气、一举踏破襄城的农民军,却意想不到地遭遇了守城军民的顽强抵抗。一日攻城不下、两日襄城仍岿然不动、三日城头仍插着“汪”字帅旗。直到二月十七日午时,这座孤立无援,人困马乏,连城内铺路的砖石都被挖起,运到城墙上,用作守城杀敌武器的襄城,终于无奈地失去了抵抗力量。此时,李自成抓住战机,第二次踏进了襄城,大破明朝政府军。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军民不失时机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在战略层面,以《论持久战》为代表的创新战略战法,拨开全国军民心头迷雾,犹如暗夜中的明灯,坚定了全民抗战的信心,中华民族重新振奋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中。在战役战术层面,游击战把低成本的、零星的、不连续的、小的消耗战,转化为日军战略战役层面的高消耗损失,极大地推动了战役战术胜利向战争全局的胜势转化。比如,我军采取“把敌人挤出去”的创新打法,提出每县每天打死一个敌人的小目标。结果仅华北200县累计月均消灭日军6000余人,相当于歼敌一个旅团。日军一位大尉曾这样哀叹:“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人。50人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最终,我军以弱胜强,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在强敌面前放弃一切战机。这场战争一开始,军事家分析认为,伊军在强大的美英联军进攻面前,有可能吸取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教训,会采取“多层防御、层层抗击”的战法,来固守首都巴格达。可没想到伊军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放弃一切作战机会,不防御、不抗击,联军未到就弃城而逃。相反,美英联军倒是利用这一有利态势,不放过可以顺利攻克伊军的机会,频频发起进攻,很快使伊军全线崩溃。(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