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军事篇之七十一】战时:公元757年;战址: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战况:唐朝将领张巡激发兵将潜能,众心齐一固守城池;兵法:上下同欲
读文摘记
原文: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馀,杀贼卒十二万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兵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自兴兵,器械、甲杖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资治通鉴》第220卷)
译文: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张巡起初镇守睢阳时,士兵有近万人,城中的居民也有几万人之多,张巡每见到一个人便会询问其姓名,问过之后就全部记住,没有一个不认识的。睢阳保卫战中,大大小小的战斗共有四百余次,杀死叛军人数多达十二万人之多。张巡练兵时不依照古人的兵法布阵,而是命令手下的各个将帅按照自己的想法教习战法。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张巡说:“现在是与胡人作战,他们合如行云、散如飞鸟,变化不定,瞬息之间,几步之遥,形势就会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各种突发事件作出判断,拿出对策,如果每次行动都要去请示大将,那可就来不及了,这是不知道用兵作战要有所变化啊。所以我要让士兵了解将领的旨意,将帅熟悉士卒的情况,将帅指挥士兵作战,就如同用自己的手指一样自如。士兵和将帅相互了解,部队各自为战,不也是挺好的吗?”自打开始交战以来,作战所用的各种器械和武器装备诸如盔甲之类,全都是从敌军那儿缴获的,守城士兵从没再自己修造。每当战斗进行时,有的将士退下来,张巡便站在阵地上对战士们说:“我决不离开这里一步,你们为我返回去跟叛军决一死战。”将士没有不返回战场拼死杀敌的,最后总能击退叛军的进攻。张巡待人真诚,胸襟坦荡;作战时善于灵机应变,常常出奇制胜;并且军中号令严明,赏罚分明,能够与部下们同甘苦、共患难,因此手下的将士都争相为他拼死效力。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的著名城市攻坚战,史称“睢阳之战”。这场保卫战,唐将张巡领万名士兵,应对十三万叛军的围攻,在睢阳坚守长达十个月,大小战斗四百余次,杀死叛军达十二万之多。每次战斗,张巡都亲临一线,跟叛军决一死战;城内各个分队,虽是各自为战,但上下关系很顺、左右协同很好。张巡说:“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在张巡的带领下,大家同甘苦、共患难,手下的将士争相拼死效力。
[战例析兵法]
睢阳保卫战,是一场创造奇迹的战争。张巡率领不足万人的饥饿劳顿之师,与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抗衡十个月,还灭敌高达十二万,为唐平安史之乱组织反攻赢得了时间。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们呢?可以从张巡的话语中去寻找答案。张巡说:“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表明当时战场上兵与将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了高度默契的境界,兵法上称之为“上下同欲”。
《孙子兵法·谋攻篇》云:“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预知能否取胜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取得胜利;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的,能够取得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取得胜利;以已有准备对敌无准备的,能够取得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能够取得胜利。由此可以说,支撑睢阳保卫战的是“上下同欲”。事实也是如此,正因为张巡使众心齐一、手足相投,睢阳城内的唐军才形成了这样顽强抵抗的生动局面。
“上下同欲”,就是上下意愿一致。在战场上,就是将与兵心灵相通、配合自如。这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只要运用得当,必将会转化成巨大的战斗力。大凡有作为的兵家,都非常看重这个问题,并在作战中加以践行。《兵经百篇·结字》中说:“三军众矣,能使一之于吾者,非徒威令之行,有以结之也。”统帅三军众多将士,使他们像一个人一样听从指挥,不能单靠统帅的威严和军令的严厉,而必须有将他们组织、团结在一起的本领。
[兵法谈今用]
是否“上下同欲”,结果大不一样。公元前周赧王年间,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六国之军伐齐。燕昭王与乐毅意见统一,方略一致。乐毅在前线征战,燕昭王不但赏赐乐毅家衣物,并派人带大批礼物送给乐毅,立为齐王,以示信任。乐毅不受,回书向燕昭王表示誓死效忠。燕军仅用半年时间,连夺齐70余城,仅剩两城未下。就在乐毅伐齐将要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燕昭王死去,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子时,对乐毅不满,齐国田单乘机施离间计,使燕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居心叵测,怕回国后被杀,向骑劫交出兵权后便投奔了赵国。燕军将士因此愤愤不平,军心涣散,齐国出兵反击,转败为胜,很快夺回了失去的70座城。
做到“上下同欲”,关键在上在将。一般地说,可否做到“同欲”,责任主要在上而不是在下、在将而不在兵。即便是下级包括士兵不了解上级意图,那也是上级工作没有做到位所致。如果能够象张巡那样关心了解部下,“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同欲”就不只是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了。记得有人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真正的信赖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太少了,因为它只存在互相了解,并愿为对方不惜付出一切的对象间。”战争尤如生活,带兵者渴求兵的信赖,希望能够相信自己,可是你向他们付出了多少信赖呢?要求别人信赖自己时,最好是先问问自己。所以,切不可“官做大了,腿变懒了,心变小了,与部属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坚持“上下同欲”,必须警防猜疑。苏轼在《论范增》中说:“人必先疑之,而后谗人之。”一个人一旦被猜疑情绪所支配,就必然对别人不信任,或听谗信佞,离心离德;或捕风捉影,总觉得别人有问题。这样,不仅不能正确看待别人,也会错误估价自己;不仅不能正确听取不同意见,还会夹杂个人恩怨,将别人的善意说成是恶意,就会在军事决策和实施中出现失误与失败。克服猜疑现象,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待人要诚实。“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作为军事指挥者要设身处地,多为部属想一想,关心和信任他们,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只有这样,才能把“上下同欲”落到实处,凝聚强大的战斗力。(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