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242.孔颖达当过校长

标签:
人物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64】孔颖达(公元574—648年),唐经学家,字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生于北朝,孔子的后代。隋大业(公元605—616年)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到唐代,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诸职。曾与魏徵等人撰《隋书》,又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极力主张贵贱尊卑的区别,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读文摘记
原文:二月,丁丑,上幸国子监,观释奠。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赐祭酒以下至诸生高第帛有差。是时上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数幸国子监,使之讲论。学生能明一大经已上皆得补官。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增学生满二千二百六十员。自屯飞骑,亦给博士,使授以经,有能通经者,听得贡举。於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番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馀人。上以师说多门,章句繁杂,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疏》,谓之“正义”,令学者习之。(《资治通鉴》第195卷)
译文: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二月,丁丑(初十),太宗临幸国子监,观看释奠典礼,命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讲解《孝经》,赏赐祭酒以下直至国子监生大小官职不等的绢帛。此时太宗大量征召全国名儒学者为学官,并多次亲临国子监,让他们讲论古代经典,学生中如有能够通晓《礼记》、《春秋左氏传》中一种或更多的均得补为官员。又扩建学舍一千二百间,增加学生满二千二百六十人,连屯营飞骑,也派去博士,给他们传授经典,有能通晓经义的,便可入贡举。于是全国各地学生云集长安,甚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首领派他们的子弟请求入国子监学习,一时间就读学生达八千多人。太宗认为古书师出多门,注释也较为繁杂,便命孔颖达与其他学者共同撰定《五经》的注疏,称之为“正义”,令学生们研习。
读后随笔
唐人孔颖达,是一位博学多才,受人尊重的文化名人。有人说他当过大学校长,可在古籍中难以找到“校长”的字眼。不过,他当过国子祭酒,倒是千真万确的。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二月初十,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国子监举行祭祀先圣孔子释奠大礼,“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国子祭酒孔颖达声若洪钟,口如悬河,义理分明的主讲,博得唐太宗和大臣们的好评。
孔颖达的供职单位是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主要职责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试,负责对特定学子的教育,规范士子的德行、操守,也有一定的监国功能。唐承隋制,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旧唐书·高宗本纪》)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唐代的国子监,是当年的中央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孔颖达的官方职务是祭酒。“祭酒”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校长称谓。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也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其实,“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必先推一人举起酒杯、向天祝祷、洒酒于地,称祭酒。执行这一礼仪的人都是年高德重位尊之人,所以后人将学校的最高首领也就是校长称作“祭酒”。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称博士祭酒,职务相当于校长。可见那时的校长也不是什么特殊的人物,他既教书又管理教务,博士中的德高望重者,是“教师的首席、教师的教师”。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这时的“祭酒”既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首领,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主管官。从这个意义上说,孔颖达的职务是大学校长,并不为错。
孔颖达是有为于朝廷的大学校长。唐代京师的国子监办得红火,主要得益于唐太宗的重视,关键在于有一位过硬的校长。孔颖达有知识、懂教学、会管理,是颇为称职的祭酒(校长)。他在选拔学官(教师)、扩建学舍、招收学生等工作上,都做得很出色。尤其是在编写教材上,撰定《五经正义》,解决了“师说多门”的问题,成为唐代颁布的统一官书。《五经正义》共180卷,折衷南北学,《易》用三国魏王弼注,《书》用伪孔安国传,《毛诗》用西汉毛公传与东汉郑玄笺,《礼记》用东汉郑玄注,《左传》用西晋杜预注。由于《五经正义》博采百家之长,论著清晰,义理通达,唐太宗把它定为科举取士的范本。《五经正义》经官方颁定后,便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自唐代至宋初,明经取士,皆以此为准。
唐太宗留心教育,尊重知识,是值得赞扬的。孔颖达热心教育,认真办学,也是可贵的。孔颖达不负太宗重托,忠守国子祭酒岗位,还用很大的心血研究了《大学》。《大学》出自《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作。孔颖达说:“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办好“大人之学”,增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学问,对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起着重大作用。也正是由于唐代的国子监办得好,四方君长纷纷遣子弟来留学,诵习儒经的人多起来了,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唐太宗开创一代盛世“贞观之治”,不能不说与办学有关,不能不说孔颖达在其中贡献了大学校长的那份力量。(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