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物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63】李密(公元582—618年),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属陕西)人。祖上历为高官,父亲李宽为隋上柱国,封蒲山公,知名于当代。他曾在隋炀帝的卫队中干过,因在牛背上读《汉书》,为杨素所赏识。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参予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被捕,不久施计逃脱,开始了流亡生涯。他虽有高超智谋,但屡屡不得志。大业十二年即公元616年,投奔瓦岗寨起义军,犹如鱼得水,开始施展才华发挥作用。他辅助翟让联合各部起义军,连立大功,深得翟让信任,号为蒲山公营。次年,取得瓦岗寨起义军领导权,称魏公,年号永平。后与王世充交战失败,入关降唐。不久以反唐被杀。
读文摘记
原文:李密之亡也,往依郝孝德,孝德不礼之。又入王薄,薄亦不之奇也。密困乏,至削树皮而食之。匿于淮阳村舍,变姓名,聚徒教授。郡县疑而捕之,密亡去,抵其妹夫雍丘令丘君明。君明不敢舍,转寄密于游侠王秀才家,秀才以女妻之。君明从侄怀义告其事,帝令怀义自赍敕书,与梁郡通守杨汪相知收捕。汪遣兵围秀才宅,适值密出外,由是获免,君明、秀才皆死。(《资治通鉴》第183卷)
译文: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逃亡,去投奔郝孝德,郝孝德不以礼对待他。李密又去王薄那里,王薄也不看重他。李密无钱乏食,甚至削树皮来充饥。终于躲藏在淮阳郡的一个村庄中,变更姓名后,收了几个学生来教。郡县的官吏怀疑他便去抓捕他,李密又逃走了,到他的妹夫雍丘县令丘君明家中。丘君明不敢收留他,便把他转托给游侠王秀才家中去躲藏。王秀才把女儿嫁给了他。丘君明的堂侄丘怀义告发了这件事,隋炀帝便命令丘怀义亲自带着诏书,通知梁郡通守杨汪,叫他去逮捕李密。杨汪派兵包围了王秀才家,恰好李密外出,因而逃脱了,丘君明、王秀才都被处死。
读后随笔
有谁知道,像李密这样的瓦岗寨起义军首领,曾经也是个四处逃亡者。李密参加反隋斗争失败后,可以说是经历了千般辛苦。他投奔无路,无人收留;衣食匮乏,以树皮度日;东躲西藏,改名更姓;就连他的亲戚也怕沾包,不敢收留他,随即还向官府告发了这件事。真可谓英雄落难不如犬。
应该说,英雄和能人在尚未被认识,与普通人没有两样,受到一时冷遇也很自然。不能因此而怨天尤人,而应正视这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遭遇种种的折磨和不幸,不一定是坏事,很可能是好事。你是英雄、是能人,就应该有那种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能力,去战胜困难、经受磨难。不知苦何知甜,不经败何能成?也许李密后来的作为是经过先前的磨炼所至。
落难总有尽头,英雄方显本色。李密逃进了瓦岗寨地区,他与周围的那些寨子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推重。尤其是王伯当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在王伯当的引见下,他见到了瓦岗寨当时的领导者翟让。李密以“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的道理,使翟让茅塞顿开,看到了出路。一个从洛阳来投的人,以童谣推断李密“斯人当代隋家”,从而更加提高了李密的声望。李密也确实有很强的能力,他进瓦岗寨不久,就连立五大功:游说各寨子归顺瓦岗寨,建议进攻荥阳诸县站稳了脚跟,领军斩杀了让翟让最害怕的张须陀,率兵攻克兴洛仓开仓放粮大得民心,歼灭了洛阳派来的征剿军。翟让完全服了李密,先是让他独领一部,号为“蒲山公营”。接着,翟让主动退位,让李密担任了首领。此后,瓦岗寨威震四方,李密便成了天下诸雄中风头最健的人物。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正月,李密在打败王世充的隋军后,乘势夺取偃师,建筑金墉城,聚众已达30万人。这是瓦岗寨的全盛时期,也是李密个人最辉煌的时期。这时,不少人劝他皇袍加身,李密一一拒绝,并明确表示只想当天下讨隋的盟主。以后,李密在与宇文化及交战中,虽然打垮了对手,但自己的损失也相当惨重。不久,李密入关投靠了李渊。瓦岗寨起义,到此烟消云散。(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