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241.从怯防勇战谈“慎以行师”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军事篇之五十九】战时:公元503年;战址:阜陵(今安徽全椒东);战况:南梁太守冯道根以怯防勇战打败了北魏军;兵法:慎以行师
读文摘记
原文:先是,南梁太守冯道根戍阜陵,初到,修城隍,远斥候,如敌将至,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城未毕,党法宗等众二万奄至城下,众皆失色。道根命大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兵战,破之。魏人见其意思闲暇,战又不利,遂引去。道根将百骑击高祖珍,破之。魏诸军粮运绝,引退。以道根为豫州刺史。(《资治通鉴》第145卷)
译文: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早先之时,南梁太守冯道根受命驻守阜陵,刚到任时,即下令修建城堡,远置哨兵,仿佛军情紧急的样子,大家都笑他太胆小。冯道根却告诉众人:“这叫防备宁可谨慎有余,战时才奋勇无畏!”工事还没完工,北魏党法宗等将领已率领了二万多人马突然逼近城外,大家一时十分惊惶。冯道根下令敞开城门,自己穿着宽大的便服登上城墙,又挑了两百多名精兵出战,大破北魏军队。北魏军队看到冯道根胸有成竹,而且初战又吃了苦头,只好撤走了。冯道根此时亲自率领百余骑兵主动出击,进袭北魏将军高祖珍部,将他们一举击溃。北魏各路人马此时因粮草已经用尽,终于撤回去了。南梁朝廷任命冯道根为豫州刺史。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南北朝时期,北魏发动兼并南梁战争,当北魏军攻至南梁阜陵(今安徽全椒东)时,被南梁太守冯道根打得大败,史称“怯防勇战”之范例。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冯道根受命驻守阜陵城,一到任就下令筑城堡、固哨位,严防紧守,好象敌人将至一样。一些人笑他胆小。冯道根说:这叫“怯防勇战”。即谨慎预防,借机反击。城防尚未完工,北魏将领党法宗率兵二万逼近城外,南梁兵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冯道根却沉着应对,他下令敞开城门,挑选200精兵出战,自己登上城楼,从容指挥。北魏军看到冯道根如此胸有成竹,只好撤退。冯道根并不就此罢休,亲领百名骑兵,主动出击,竟然大获全胜,南梁军由此士气大振。不久,北魏军粮运不继,全军退回北方。冯道根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梁朝的一代社稷重臣。
[战例析兵法]
在阜陵之战中,南梁太守冯道根能够做到以少胜多,其重要原因在于坚持了“怯防勇战”的作战思想。所谓“怯防勇战”,强调的是“慎战”与“勇战”结合。怯防,并非畏敌,而是说防备敌人时要特别小心谨慎,做到孙子所说的那样“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勇战,是指一旦打起仗来,就要以必胜信心,无畏气概,做到孙子所说的那样“后如脱兔”,英勇地同敌人作战。其核心意义在于慎之又慎,即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冯道根不愧是高明的古代军事指挥者,他围绕“慎”,下了一盘好棋,收到了奇迹般的效果。敌人没有来,他慎于防范,“如敌将至”,时刻准备敌人来犯;来了强敌,“众皆失色”,他慎于判断敌情,“缓服登城”从容应对;敌人要脱逃了,他慎于识别真假,亲领百骑勇于“破之”,终获大胜。南梁军在阜陵的制胜,闪耀着“慎”的光芒。
由此想到兵法上的“慎以行师”。明末著名军事家揭暄在《兵经百篇》中说:“用兵者,无时非危,故无时不谨。入军如有侦,出境俨临交,获取验无害,遇阻必索奸,敌来虑有谋,我出必须计。慎以行师,至道也。”意思是说,打仗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危险的,所以任何时候都得小心谨慎。进入军营中就要随时警惕象有敌人在侦察一样,走出军地就要严阵以待好象真的临阵交锋,缴获敌人的物资必须检验对我是否有危害,遇到山岳丛林和险要的地形必须搜查敌人埋伏的奸细,敌人来时必须考虑到它的阴谋诡计,我们行动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以这样小心谨慎的态度行军作战,才是最妥善的方法。“慎以行师”,既是兵法,也是秘籍。它与“怯防勇战”一脉相承、高度契合,要求军事指挥者,出兵作战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看来,“慎”也会出战斗力。
[兵法谈今用]
“慎以行师”,是一种智慧和意志在军事上的表现。它以“利”为准则,排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等感情行为。对于任何形式的战争,都要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一般地说,首先要从多方面作好准备,谨慎从事;一旦大敌当前,条件许可,就要毫不犹豫,英勇出击。未来战争,虽然是高科技战争,先进的武器装备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忽视人的作用,更需要战争指挥员的智慧与意志,防守时要沉着谨慎,切不可粗糙浮躁,凭感情用事;进攻时也要谨慎分析形势,果断地进行反击。即使是握有再精良的武器,也要“慎以行师”,否则也打不了对全局有影响的胜仗,甚至还成为败仗。
近代战史表明,军国主义者是不会“慎以行师”的。因为它的侵略扩张本性决定其心目中没有谨慎,只有疯狂。1941年12月7日,日军以“敢死”精神偷袭了珍珠港,一举击沉和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战列舰,击毁了美军数百架飞机。然而,这一举动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慨,导致了整个世界战略格局的改变,不仅对日本,就连对包括德、意在内的“轴心国”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灾难。1945年8月,苏联参战,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掷下两颗原子弹,日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从而宣告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路线彻底破产。
近代战史也表明,“慎以行师”是可以阻吓强敌的。二战刚开始不久,希特勒的德国很快攻破了波兰、捷克、法国等国,象苏联那样的大国,六道防线都被突破,但它没有敢动法国南部仅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瑞士的一根毫毛。为什么呢?因为瑞士的备战工作做得好。虽然瑞士几百年无战事,国家也只有5000军队,但它全民皆兵,防御工事完备。1940年4月9日,德军以闪击战灭亡丹麦与挪威。德国最高统帅部也制订突袭占领瑞士的“冷杉行动”方案,希特勒发现瑞士在几天内,动员起训练有素的50万大军,誓死保家卫国。在瑞士周密谨慎的备战下,阻吓了德军却步。所谓“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就是说不慎重对待战争,频繁发起不必要的战争,国家的资源必定浪费在战争中,而这种国家灭亡是必定的;而不重战,甚至连备战都不充分,将自己国家的安全寄托在某些和约、同盟国身上,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时刻处于灭亡的边缘。(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