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235.范缜“盛称无佛”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摘记
原文:法曹参军柳恽、大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济阳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会稽孔休源亦预焉。……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范缜盛称无佛。(《资治通鉴》第136卷)
译文: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法曹参军柳恽、太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济阳人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和会稽人孔休源,都是萧子良的朋友。……萧子良笃信佛教,他延请许多高僧讲论佛法,佛教之盛行,在江左一带还从来没有过。有时,萧子良还亲自给和尚们端饭送水,世间都认为他有失宰相体统。而范缜大谈世上没有佛。
读后随笔
南北朝时期,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齐的朝廷里,从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宰相竟陵王萧子良更是信佛的积极倡导者,常常请高僧讲解佛教的道理,并亲自给讲课人备饭倒水,即便有人认为他这样做有失宰相的体统,他却不在乎。然而,令他大伤脑筋的是,有位好友与朝廷不保持一致,无论怎样做工作,还是坚决反对佛教。这位好友就尚书殿中郎范缜。
佛教是讲究因果报应的。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倒说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有的人生下来就贫贱呢?”范缜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奇怪。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吹,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座席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落在座席上就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贱,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萧子良听后,无言以对。
信佛者是相信神不灭的。范缜却写《神灭论》加以批驳。他认为:“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则是形体的表现和产物。精神对于形体来说,就好像锋刃与刀,从未听说过有刀失而刃在的道理,那么,怎么会有形体消亡了而精神却还存在的事情呢?”这一理论一提出,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虽然多有诘难,但终不使范缜屈服。太原人王琰,写文章讥讽范缜说:“呜呼范子!竟然不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什么地方!”王琰想以此堵住范缜的嘴。范缜却回答他说:“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无奈之下,萧子良派王融用周孔名教来胁迫,并用中书郎的美职进行诱惑。王融劝范缜说:“凭着你这样的才华,还愁什么当不上中书郎,却故意发表这种荒谬偏激的言论,实在是令人太遗憾了。你应该赶快毁掉并放弃这些文章。”范缜一听,大笑说:“假使让我范缜出卖我的理论,去换取官职,那么,我早已做到尚书令、仆射了,何止是一个中书郎?”后来,范缜继续在“盛称无佛”,并未遭致南齐朝廷的打击迫害。诚然,有佛还是无佛的争论没有停止,还要继续争论下去。给人的印象是,这种争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佛教文化,它的宗教意义,依然存在,不可能简单加以消除。有信佛的自由,也要有不信佛的自由,两者不能走向极端,而要和谐共生。(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