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237.从南北朝济南之战谈“虚张声势”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军事篇之五十五】战时:公元430年;战址:济南(今山东济南市辖区);战况:南朝太守萧承之智退北魏军,保卫了济南城;兵法:虚张声势
读文摘记
原文: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众曰:“贼众我寡,奈何轻敌之甚?”承之曰:“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资治通鉴》第121卷)
译文:刘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北朝魏军南下进攻济南,南朝济南太守、武进人萧承之率领几百名士卒奋勇抵抗。军队聚集城下,准备攻城。萧承之命令士卒们隐蔽起来,大开城门。萧承之的部下说:“现在敌众我寡,怎么可以如此轻敌!”萧承之说:“我们困守一座被抛弃在敌人后方的孤城,情势危急。如果向敌人示弱,必定会遭到屠杀,只有摆出强大的姿态来等待敌人。”魏军看到这种情形,怀疑城里有重兵埋伏,于是撤退。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南北朝时期,刘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占领南方领域,北方被北魏占领,南北边境常有战事。济南(今山东济南市辖区)地势紧要,属南北之争要塞。刘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11月,北魏军声势浩大地南下进攻济南。南朝济南太守萧承之率军数百人拒敌。当时魏军众多,萧承之感到攻守都很难,即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部下不理解,说:“现在敌众我寡,怎么能如此做法呢?”萧承之说:“现在形势危急,如果向敌人示弱,等于死亡;只有摆出强大的态势,才能求到生路。”于是,以强硬对强硬的架势,巧造凶狠而安静的氛围,“请君入瓮”。当魏军兵临城下时,看到这般情形,怀疑城中必有重兵埋伏,预感入城只会凶多吉少,便慌忙地撤兵而走。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济南之战”。
[战例析兵法]
在这次济南之战中,萧承之临强不惧,临危不乱,巧摆强硬阵势,智退北魏军,从而保全了济南城。同时,也表明了萧承之当时的军事思维方式是对头的,在强敌面前,以弱示弱等于死亡;只有以强硬对强硬才有可能求得生路。“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萧承之的成功,智在佯装强大,兵法上可称“虚张声势”。
《兵经百篇》中对“虚张声势”有专论:“耀能以震敌,恒法也。惟无有者故称,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设伪以疑之。张我威,夺彼气,出奇以胜,是虚声而致实用也,处弱之善道也。”意思是,显示威力来震撼敌人,这是常用的办法。特别是在没有力量的条件下,就故意张大声势;在不打算行动的情况下,就故意装作要行动的样子;在兵力不足的形势下,就故意显示兵力有余,或者故意虚设疑阵迷惑敌人。张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志气,出奇兵制胜敌人,这就是以虚张声势来收到实际的效用,也是军队居于劣势地位时运用的一种好方法。不难看出,萧承之是巧用“虚张声势”的高手。
“虚张声势”在兵法中,是属于“虚实”范畴内的一种谋略。所谓“虚实”,是兵学中的重要概念。一般而言,无者为虚,有者为实;空者为虚,坚者为实;弱者为虚,强者为实。古代著名军事家曹操认为,“兵者,诡也,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张声势”,实质就是“虚则实之”。本来自己没有实力,却故意伪装实力雄厚的样子,威慑对手,使其不敢贸然进攻。简言之,就是假装强大、假造声势。应该说,“虚张声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面临危机时所采用的应变术。这种应变,在一定条件下,适时运用它,可以给战争被动者提供化被动为主动的空间,可以对敌人产生威慑和牵制作用。但不可盲目乱用,滥用了则有害无益。
[兵法谈今用]
留心观察当今的军事斗争,不难发现亦有“虚张声势”之痕迹。不过,它不是照搬古人的做法,而是在新的条件下赋予新的内容,可以称之为对“虚张声势”的创新。其主要特点是,借助新闻媒体造假,以假充真,从而蒙蔽对方,实施己方战略企图。伊拉克战争开战之初,人们可以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进入伊拉克的美军如入无人之境,坦克和装甲车在沙漠上高速行驶,大有两三天便可进入巴格达之势。可是,后来的事实表明,进展并不像电视画面那样顺利,进攻速度也没有那么快。为什么如此虚张声势呢?从战法意义上讲,这样做可以造成信息泛滥,使对方真假难辨,思维陷入混乱,导致行动失误,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近,在太平洋泛起了“嘴炮”之仗,气氛是一声比一声大,一个比一个硬,搅得本来不太平的太平洋更加不太平。“嘴炮”如此轮番升级,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大有“虚张声势”的意味。
应该说,只要有战争存在,就会有虚实伪装的问题。我们也不必排斥对“虚张声势”的运用,倒是应该好好研究它在未战争中的效果和作用。正确合理地运用“虚张声势”,一方面要善于掌握新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掩虚显实”;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借鉴古代战事,充分吸收管用做法来“虚则实之”。其实,笔者已经发现一些有相关价值的古战例。
这个古战例告诉我们,“虚张声势”要强化视觉效果。公元前207年,刘邦为夺关中,领兵抵达尧山关(陕西阳兰东南)。尧关通达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为秦军精锐部队把守。当时刘邦手下的兵力不足,很难拿下。心急如焚的刘邦,想强行攻取。张良认为秦兵势强,如果妄动,不仅会消耗自己的实力,而且会拖延入关时间。于是向刘邦提出智取之策:虚张声势,在尧关四周山上多张旗号,以迷惑守关秦军,扰乱敌心。果然,在尧关守将的视野中都是声势浩大的刘邦军队,甚是惶惧,纷纷倒戈。刘邦引兵过关,向西挺进,兵叩咸阳。
这个古战例告诉我们,“虚张声势”要强化听觉效果。唐太宗李世民在少年时,也曾用虚则实之计谋,吓退敌军。那是大业年间,隋炀帝率军与突厥作战失利,被困于雁门关外。炀帝命人将诏书系在木块上,投入汾水中,向下游郡县告急援救。当时,年方16岁的李世民在将军云定兴帐前供职。李世民知情后,建议云定兴采取虚张声势的办法,夜暮将兵员分散,拉开数十里的行列,处处击鼓,让敌人听到鼓声,以为大批援兵迫近,这样,就可以不战自退。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依计而行。突厥可汗果然中计,连忙撤去了兵马。李世民献妙计,为炀帝解围,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