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234.高闾计筑长城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56】高闾(?—公元502年),北魏名臣。渔阳郡雍奴(今天津武清区)人,本名高驴,字阎士。早孤好学,文才俊伟。征拜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文明太后临朝,高闾与高允同入禁内,参决大政,并称“二高”,赐爵安乐子。永明初年,迁中书令,加给事中,擢中书监。宣武帝践祚,累表逊位。后卒于家中,赠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号文侯。
读文摘记
原文:闾又上表,以为“北狄悍愚,同于禽兽。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若以狄之所短夺其所长,则虽众不能成患,虽来不能深入。又,狄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业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赍资粮而饮食自足,是以历代能为边患。六镇势分,倍众不斗,互相围逼,难以制之。请依秦、汉故事,于六镇之北筑长城,择要害之地,往往开门,造小城于其侧,置兵捍守。狄既不攻城,野掠无获,草尽则走,终必惩艾。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之地,强弱相兼,不过用十万人,一月可就;虽有暂劳,可以永逸。凡长城有五利:罢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三也;息无时之备,四也;岁常游运,永得不匮,五也。”魏主优诏答之。(《资治通鉴》第136卷)
译文: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中书监高闾再次向北魏孝文帝上书,认为:“北狄等民族野蛮愚蠢,与禽兽差不多,他们擅长野外作战,短于攻击城池。如果能抓住他们的短处,制约他们的长处,那么他们人数再多也不会造成大的祸患。就算侵袭也打不进来多远。同时,北狄是游牧民族,习惯于逐水草而居,打起仗来,全家都在马上,一旦溃败也可以与牲畜家产等一同逃去,用不着准备粮草也随时都有充足的食品,因此历来都在边地造成很大的危害。朝廷虽然在边镇建有六镇,但各自的力量很难统一使用,敌人一旦占有了明显的兵力优势,我们便无法与之正面交锋。他们机动灵活,却很容易呼应配合,进攻我们的城池。因此很难有效地制服他们。我请求依照秦汉时的旧例,在六镇以北建筑长城,在险要的地方,处处开门,在门的附近建造小城,布置军队守卫。北狄既然无法攻城,在城外郊野也抢不到什么东西,马匹吃完了水草便只好撤走,总有受到惩罚的时候。算起来,六镇横跨东西不过一千里的距离,一个民工一个月里平均可以筑成三步长的城墙。将体质强弱不同的民工搭配在一起,用十万以内的劳力,有一个月就能完成。虽然短期内很劳累,但却可以长期得到安宁。建筑长城共有五大好处:其一是免除了边地驻兵巡逻防备的艰苦;其二是不怕北方各部落借放牧之机越境抢掠;其三是我军可以登上城墙,观察敌情,以逸待劳;其四是可以免除平时高度紧张,无休无止的战备状态;其五是可以确保边境地区的交通运输,使六镇不致物质匮乏。”北魏孝文帝颁布诏令,奖励了高闾,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方案。
读后随笔
在长城史册上,记下高闾的名字,当之无愧。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长城,有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等。这些长城,绝大部分是中原王朝所修筑的。其实,在我国北方也有修筑长城的记录。据说,北魏这个北方民族政权就修筑过著名的“六镇”长城,也称北魏长城。此道长城的设计者就是高闾。《魏书》载,高闾上奏北边防务“计筑长城”,得到北魏孝文帝元宏的表奖。1500多年后的今天,再目睹这一设计,仍然令人感动不已,无不点赞:高闾了不起!
高闾“计筑长城”,有热点关切。所谓“计筑长城”,就是打算修筑长城,并有设计理念与方案。高闾“计筑长城”,首先陈述的是热点关切问题。南北朝时期,北魏最闹心的热点问题是,边地常受北狄人的侵袭,使那里的百姓无法正常生产,成为北魏不得安宁的重要因素。基于边地的安宁,高闾认为以修筑长城加以防范很有必要。他说:“北狄等民族野蛮愚蠢,与禽兽差不多,他们擅长野外作战,短于攻击城池。如果能抓住他们的短处,制约他们的长处,那么他们人数再多也不会造成大的祸患。”在高闾看来,“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虽有暂劳之勤,乃有永逸之益”。
高闾“计筑长城”,有数据说话。在修筑长城问题上,高闾不仅说明了必要性,而且还用数据说明了可行性。北魏的大片边地上已设立六个军镇,分别是:在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以北,阴山南北,自西而东的沃野镇(今内蒙五原北)、怀朔镇(今内蒙固阳南)、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士城)、抚冥镇(今内蒙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河北张家口境)和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境)。高闾认为把这六个军镇筑城连接,其任务是艰巨的,而计划是可以实现的。高闾列举经过计算后的数字,自信地说:“六镇横跨东西不过一千里的距离,一个民工一个月里平均可以筑成三步长的城墙。将体质强弱不同的民工搭配在一起,用十万以内的劳力,有一个月就能完成。”也就是说,建筑千里长城,需要十万人,劳作一个月时间,便可以完工。
高闾“计筑长城”,有利益评估。高闾对修筑六镇长城所产生后续效果,作了认真的评估。他认为“计筑长城,其利有五:罢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三也;息无时之备,四也;岁常游运,永得不匮,五也”。极是有五大好处:即免除边地驻兵巡逻防备的艰苦;不怕北方各部落借放牧之机越境抢掠;可以登上城墙掌握敌情;可以避免无休无止的战备状态;确保边境地区的交通运输。
高闾“计筑长城”,有兵家视野。高闾虽是朝中文官,但有兵家头脑和眼光,他在长城设计上突出体现军事工程概念,以及这一概念所提出的某些主要要求。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请依秦、汉故事,于六镇之北筑长城,择要害之地,往往开门,造小城于其侧,置兵捍守。”文字虽短,却反映了其特点和要求:既有“千里线”,又有“要害点”,以便形成点线结合、以点护线的筑城体系;既有“外大城”,又有“内小城”,以便形成内外互补、纵深多道的筑城体系;既有城墙上的防御,又有城墙下的捍守,以便形成上下呼应、以下援上的筑城体系。高闾的这一设计,是高明的设计,应该载入古代军事筑城工程史册。(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