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226.王裒“不仕而终”

(2017-06-28 15:31:33)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合众篇048】王裒(?—公元311),字伟元,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人。西晋学者。东汉大司农郎中令王修之孙,司马王仪之子。因父为司马昭所杀,不臣西晋,三徵七辟皆不就,隐居教授,善书。

读文摘记

原文:初,东关之败,文帝问僚属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安东司马王仪,修之子也,对日:“责在元帅”。文帝怒曰:“司马欲委罪孤邪!”引出斩之。仪子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未尝西向而坐,庐于墓侧,旦夕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祜。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为之废《蓼莪》。家贫,计口而田,度身而蚕;人或馈之,不受,助之,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裒辄弃之,遂不仕而终。(《资治通鉴》第80卷)

 

读古人226.王裒“不仕而终”

译文: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当初,晋在东关一战失败,晋文帝问他的僚属说:“最近这件事,应该由谁来承担罪责?”安东司马王仪是王修的儿子,他回答说:“责任在元帅。”晋文帝勃然大怒,说:“司马是想把罪过推卸给我吗?”拉出去,把他杀了。王仪的儿子王裒,悲痛于他的父亲死于非命,便隐居起来传授学业,任凭朝廷三次征召,公府、州郡七次授聘,他一概不就职,王裒也从不向西面朝晋都洛阳的方向就坐。他在父亲坟旁修建茅庐居住,早晚攀着柏树悲哀号哭,眼泪落在树上,柏树因此而干枯。他读《诗经》,每当读到“可怜父母心,生我多辛劳”时,总要再三流泪,他的弟子们因此就不敢讲习《诗经·蓼莪》篇了。王裒家境贫寒,他计算着人口食用耕种田地,度量着身材养蚕制衣。有人馈赠物品,他不接受;予以帮助,他不允许。学生们背地里帮他割麦,他就把麦子扔掉。他一直不去做官直到死去。

读古人226.王裒“不仕而终”

读后随笔

[王裒不仕的故事]

三国时期,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司马懿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直率的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司马懿,所以司马懿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父亲如此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一生不作官。史称王裒“不仕而终”。

王裒的父亲屈死后,他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他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他将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很多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他也经常依靠着墓前的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王裒每当他授课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他就非常的难过,潸然泪下,难过到没有办法教授学生。他的学生担心老师哀伤过度,所以就把《蓼莪》这一篇给废止。

王裒不仕而隐居乡间。他一边耕作,一边教书。先前,由于王裒祖、父辈在洛阳为官多年,老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只靠租屋居住和借地耕种。以后,乡亲见王裒为人正气,学识渊博,便用寺庙厢房办起学堂,由王裒教授。从此,王裒在故乡以教授为业,兼事桑农。有记载说,王裒在故里自甘清贫,教学之余躬耕自给,计口而田,度衣而蚕,拒绝一切施舍馈赠。有个学生曾经私自给他割了别人的麦子,王裒很恼火,于是就下令不再收他做学生,他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教书育人,德操高尚,在远近四方名声甚佳,被推崇为“孝廉”。西晋末年,山东贼寇蜂起,杀进营陵,有人劝他移渡江东避难,但他恋母坟垅,终不忍离去,不幸被乱贼所害。

[王裒不仕的点评]

王裒“不仕”,引出众多议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叫好的、叫孬的和好孬参半三类。叫好者大多认为王裒有骨气,叫孬者认为王裒做得太过。笔者以为,对王裒“不仕”问题,应作历史的分析。不可绝对赞同,也不可一概反对;有可取的一面,又有值得商榷的一面。入仕不是坏的“专利”,也不是好的“禁地”,不应该以入仕与否,来判断一个人的好与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入仕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权利,不可随意剥夺他人入仕的权利,也不可盲目放弃自己入仕的权利。做人要有骨气,但有骨气者并非都是“不仕”者。历史上有不少为官者,凭借仕途这个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乃至创造出人间奇迹,深得百姓的好评和怀念。你能说人家缺人格少骨气吗?所以绝对盲从“不仕”,总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实则不可取的。我们要为有骨气谋出路的“不仕”者,加油!也要为有骨气善作为的“入仕”者,点赞!(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