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225.竹林七贤的故事

(2017-06-24 15:03:58)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合众篇047】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读文摘记

原文: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与陈留阮籍、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邪王戎、沛国刘伶特相友善,号竹林七贤。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资治通鉴》第78卷)

 

读古人225.竹林七贤的故事

译文: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元262),谯郡人嵇康,文章写得雄壮清丽,喜好谈论《老子》、《庄子》,高节奇行,行侠仗义。他与陈留人阮籍、阮籍的侄子阮咸、河内人山涛、河南人向秀、琅邪人王戎、沛国人刘伶是至交好友,号称竹林七贤。他们都崇尚虚无之论,轻蔑礼仪法度,每日以纵情饮酒为乐,不问世事。

读古人225.竹林七贤的故事

读后随笔

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常游于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酣歌纵酒,号为“竹林七贤”。据记载,“竹林七贤”,是当时的独特产物。他们七人以文学著称,又以诗文相聚,创造了独特的时代文化符号,形成了自由的文化之美。他们以“自由随意”为特征,思想上“崇尚虚无”,政治上“轻视礼法”,生活上“纵酒昏酣”,远离现实国事,追求诗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心灵的融合,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竹林”这块品牌下,演义出许多精彩的个人故事。

嵇康(公元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叙夜,谯郡(今安徽)人。尚崇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他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的烦琐礼教,主张回归自然;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幽愤诗》较为有名;器善于鼓琴,细腻生动,以弹《广陵散》著名。嵇康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有“打铁言志”的故事。一次,钟会听到嵇康的名声便去拜访他。嵇康知道钟会是魏大将军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所以不以礼相待,毫不理会地坐在那里打铁。钟会将要离开的时候,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意思是:听了些什么才来的啊?又见了些什么离开了?钟会冷冷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我听了别人告诉我的就来了,又看到了刚才看到的就走了!嵇康与钟会,虽然彼此相识,但由于志各不同,不相为谋。嵇康以打铁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不会与钟会共事,因而相见无话可说,只有淡淡一问一答,极为精彩,引人深思。从此钟会十分嫉恨嵇康。

阮籍(公元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今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的价值观在于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放达无拘,独树一帜。

阮籍有“居丧无哀”的故事。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他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对手请求终止,阮籍却挽留他决出胜负,然后痛饮了两斗酒,一声哀号,口中吐出好几升鲜血。朝廷校尉指责阮籍居丧无哀,是个“放任感情、背离礼教、败坏风俗”的人。在封建社会中,孝行统治天下,容不得“居丧无哀”现象。然而,“竹林”人的理念是深明生死之道,认为有生也有死是正常现象。生则喜,死则哀,无助公允;生亦喜,死亦喜,才是不偶流俗。

阮咸(生卒年不详),三国至西晋时期文学家、音乐家、官员。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生平放浪不羁。精通音律,有一种古代琵琶即以"阮咸"为名。作有《三峡流泉》一曲。

阮咸有“与猪共饮”的故事。阮家的人都能喝酒,一次他们叔侄共聚,不再用通常的酒杯细斟慢酌,而用大瓮盛酒,围坐在一起,相向大酌。这时有群猪上来抢酒喝,阮咸也不计较,便与猪共饮之。可以对猪一视同仁,做到“物我无别”、“物我同等”,却不屑与权贵苟合,这就是风流,这也是中国文人一向缺少的独立品格。

山涛(公元205—283年),西晋文学家、大臣。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结交。年四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领吏部10余年。太康四年(公元283)卒,年七十九岁。著有文集十卷,传于世。

山涛有“悬丝百斤”的故事。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始终以清廉简约安身立命,从不收受他人的礼物。他担任吏部尚书时,前来请托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但无一不被他当面拒绝,灰溜溜地离去。县令袁毅心生一计,趁山涛不在,偷偷地给山涛家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回家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得命令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后来,袁毅劣迹败露,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送了他一个雅号——“悬丝尚书”。

向秀(公元227272年),魏晋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他既追求个性自由,又维护社会体制,是士族的双重文化性格,但两者的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逼迫,使魏晋士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焦虑、迷茫与失落。

向秀有“牛车遇险”的故事。向秀到京城当官后,配发了一辆牛车,也称官车。别人的官车上只有官员自己乘坐,讲究的是排场和威严;向秀的官车上却经常挤有同道的老百姓,尤其是顺路的老人、儿童。有一次,途中突发暴洪,冲垮了道路,牛车陷入泥潭。向秀坚持坐在外边,浑身淋得透湿。车内的老人、儿童坐不住了,纷纷下来推车。这时,路边的村民得知向秀的官车被困后,不约而同冒着暴雨把沉重的牛车安全地抬到了好路上。面对如此场景,向秀不禁感慨地说:“车能载人,也能害人。高高独坐,车成囚牢;与民同坐,车成仙巢。”

王戎(公元233-305年),西晋名士、大臣。字睿冲,琅琊临沂人。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凉州刺史王浑之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被认为是七人中世俗之心最盛的一位。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直至司徒。永兴二年(公元305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元侯。

王戎有“爱钱钻李”的故事。王戎经常手执牙筹计算自己的财产,日夜不辍,但又十分俭啬。他自己坐拥万贯家财却不愿花钱,而且总是花心思去赚别人的钱。他家种有一棵李子树,品种很好,吃起来非常甜,他就让家人拿到市上去卖钱,但又怕别人得到他家的优良品种,断他家的钱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戎想出一个“绝招”,每到出售自家李子之前,他总是将李子的核通通钻破。外人只能花钱买他家的李子吃,却种不出这样的李子树。因此,乡民讥讽他是爱钱不爱脸的“王戎钻李”。

刘伶(公元221-300),魏晋时期诗人。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蔑视传统"礼法",是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魏正始年间,刘伶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其作品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今存《酒德颂》文一篇,《北芒客舍》诗一首。

刘伶有“嗜酒如命”的故事。刘伶以喝酒而闻名,他的酒量之大,无人可比,常常沉醉在酒乡的混沌世界中,嗜酒如命。刘伶总是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随从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于把拳头放了下来。他在《酒德颂》中表白:我行无踪,居无室,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放纵心意,不管是停还是行,都要提着酒杯饮酒,把酒作为惟一要务,哪里还知道其他什么事。(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