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军事篇之三十九】战时:公元219年;战址:汉川(今湖北汉川市境);战况:赵云用“空营计”吓退曹军大队人马;兵法:虚而虚之
读文摘记
原文:三月,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刘备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乃敛众拒险,终不交锋。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擂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资治通鉴》第68卷)
译文:汉建安二十九年(公元219年)三月,魏王曹操从长安出发,途经斜谷,派兵据守沿途的险要之处,以便大军顺利到达汉中。刘备说:“曹公虽然亲自前来,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一定要取得汉川。”于是集结军队,占据险要之处,始终不与曹军交战。曹军运送粮米至北山之下,黄忠率军企图夺取,去了很久,不见回转。翊军将军赵云率领骑兵数十人出营查看,恰巧曹操的大队人马出营,赵云与敌人猝然相遇,只得向前冲击敌人的阵势,且战且退。曹军散开后再度会合,追至赵云的军营前面,赵云率兵退入军营,又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兵营中有埋伏,只好撤退了。赵云命令擂起战鼓,鼓声震天,却只以强弩在后面射杀曹兵。曹军非常惊骇,自相践踏,落入汉水而死的很多。第二天一早,刘备亲自来到赵云的兵营,察看了战场后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读后随笔
汉建安二十九年(公元219年)三月,刘备在汉川(今湖北汉川市境)地区,集结军队,占领要地,很长时间不与曹操的军队交战。蜀将赵云率领骑兵数十人出营巡查,恰巧与曹军的大队人马猝然相遇。此时,赵云只得向前冲杀,且战且退。曹军以多对少,紧追赵云。赵云退至营垒,不但没有紧闭营门,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其中必有埋伏,只好撤退。赵云却擂起战鼓,以强弩射杀,曹军惊恐万状,落入汉水而死的很多。赵云在汉川地区用空营计出奇制胜,史称“子龙一身都是胆”。
赵云的“空营计”,俗称胆战强敌,兵法上叫做“虚而虚之”。赵云又叫赵子龙,他在汉川地区所打的这一仗,虽不属大战,但影响不小,颇有历史价值。赵云的胜利,不是兵力武功的胜利,而是“空营计”的胜利。这是一种智慧和胆略的胜利。难怪,刘备第二天察看战场时,赞道:“子龙一身都为胆也。”赵子龙用“空营计”吓退曹军的大队人马,是历史事实的记录;而诸葛亮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则属文学艺术的虚构。不过,无论是“空营计”还是“空城计”,采用的都是“虚而虚之”谋略。
所谓“虚而虚之”,《草庐经略·卷六·虚实》诠释为:“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意思是说,本来空虚又仍然表示空虚,使敌人反而误认为我暗中作了充分准备。在实战中,使用“虚而虚之”谋略,是有条件的。主要条件是,既要有胆量,又要有实力。像赵子龙这样的实力人物,关键时刻来个虚晃一枪,完全有可能产生奇效。但对于只有胆量而没有实力的人来说,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因为没有实力的空虚,又没有后续防备措施,这一谋略容易露真失效,所产生的后果将是十分危险的。
“虚而虚之”,在未来军事斗争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虚而虚之”,一般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临时对付敌人的一种智谋性的战法。在交战双方相接触作战中,使用这一战法,尽管冒着很大的风险,但象“空营计”、“空城计”那样,可以从心理上压倒和战胜对手,确实能够创造死中求生、险中取胜的奇迹。在非接触作战中,精心运用“虚而虚之”,可以使敌产生错觉,使己避免被动,从而争得军事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5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侦察和反侦察技术、方法以及器材,都同时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于“虚而虚之”的运用,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战后发生的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只要经过精心筹划和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方法以及器材,同样可以制造敌人的错觉和不意,达到以虚而显实、以弱而示强的目的。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为了隐蔽战争企图,战争准备阶段共采取了类似“空营计”那样的伪装有200多项,不仅迷惑了以色列军队,连美国的“大鸟”侦察卫星也受骗上当,从而在开战阶段掌握了主动权。在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在巴格达似乎搞的也是“空城计”,伊新闻部长萨哈夫通过电视台高喊,美军要进城,“我们会把他们全杀光”等等。搞得美军高度紧张一阵子,又是侦察,又是试探,迟迟不敢把大部队开进去。纵观这些战争,“虚而虚之”的运用并未停止,它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觑。尽管不可能每每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太好的效果,但它作为面临危机时的一种应变战术,是值得研究和掌握的。(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