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219.天地设位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天地设位,圣人则之
【臣光曰之八十九读文】
原文:天地设位,圣人则之,以制礼立法,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苟或废之,乱莫大焉!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臣愚以为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而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资治通鉴》第291卷)
译文:天地设置方位,圣人作为准则,用来制定礼仪、建立法律,家中有夫妇,家外有君臣。妇人随从丈夫,终身不能改变;臣子事奉君主,至死不二;这是为人之道的最大伦常。如果有人废弃它,祸乱莫过于此!范质称赞冯道德行深厚精研古道,才器雄伟度量宏大,虽然朝代变迁,人们也没有闲言,像大山屹立,不可转动!臣下我认为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美貌,纺织巧手,也称不上贤惠;做臣子不忠诚,即使才智再多,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亏。冯道任宰相,历事五个朝代、八位君主,如同旅店看待过客,清晨是仇敌,傍晚成君臣,更换面孔、变化腔调,竟无一点羞愧,大节如此,即使有小善,哪里值得称道!
摘句:“天地设位,圣人则之”,意思是,天地设置的方位,圣人作为遵循的准则。
【读后随笔】
“天地设位,圣人则之”,字义上讲就是,天地设置的方位,圣人作为遵循的准则。所谓“天地设位”,就是天地乾坤,各有其位,天在上地在下,乾为主坤为从,乾健坤顺。要求天下之人,各安其位,各定其座。进一步说,就是要有社会法则,圣人也得自觉遵循。在人类社会中,有种种游戏规则,有些是合情合理的应当遵守。但有的却是偏颇的,不那么合理合情,要不要遵守呢?一般情况下,按规则办,并在办中加以改进。不然的话,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国家就会处在无政府状态,社会就难以稳定有序地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一条准则,让人们遵循。这显然是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的。然而,却奉行了千百年,给社会发展和进步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像司马光这样伟大的历史学家,还念念不忘这一准则。司马光说:“臣愚以为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足见,这种不正确的封建“设位”,在人的头脑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在遵循“天地设位”问题上,司马光还怒斥了一个名叫冯道的人。他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而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意思是,冯道任宰相,历事五个朝代、八位君主,如同旅店看待过客,清晨是仇敌,傍晚成君臣,更换面孔、变化腔调,竟无一点羞愧,大节如此,即使有小善,哪里值得称道!简言之,冯道无道,气节丧尽。
冯道是怎样违反“设位”的呢?冯道(882—954),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冯道一生,不贪腐不好色,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足智多谋,与世沉浮,左右逢源,曾经作《长乐老叙》,自述历朝给予的荣誉礼遇。只是因为他违反了“忠臣不事二君”的“设位”,在五代那样的乱世,侍奉五朝、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成了“官场不倒翁”。故此,司马光等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不过,赞扬冯道之声也不绝于耳。宋初的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说:“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冯道的德行深厚精研古道,才器雄伟度量宏大,虽然朝代变迁,人们也没有闲言,像大山屹立,不可转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曾说:“(冯)道在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清人王士禛在《五代诗话》中称:“王荆公(安石)雅爱(冯)道,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明代李贽认为,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焚书·卷五》)。由此看来,不论怎样评价冯道,也不应该只从“贞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的封建“设位”,去衡量一个人的好坏和功过。(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