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220.合肥之战中的守与攻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军事篇之三十八】战时:公元215年;战址:合肥(今安徽合肥市境);战况:曹操密函布阵,粉碎孙吴围剿;兵法:守也攻也
读文摘记
原文: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魏公操之征张鲁也,为教与合肥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乃权至,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冡,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前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撤军还。兵皆就路,权与诸将在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与吕蒙等力战捍敌,凌统率亲近扶权出围,复还与辽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度权已免,乃还。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撤,丈余无板;亲近监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渡。贺齐率三千人在津南迎权,权由是得免。(《资治通鉴》第67卷)
译文: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孙权率军队十万人围攻合肥。此时,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人在合肥驻守。魏公曹操去征讨张鲁,留一封指导作战的书信给合肥护军薛悌,信封上写道:“敌人来了,再打开看。”孙权到时,薛悌等人打开信,信中写道:“孙权若攻打你们,张、李将军出战迎敌,乐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参战。”……于是,张辽当夜募集敢于和自己出战的士兵八百人,杀牛设宴隆重犒劳他们。第二天清晨,张辽身穿铁甲,手持战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敌数十人,斩敌两员大将,高喊“我是张辽”,冲破敌兵营垒,直到孙权的大旗下。孙权大惊,不知所措,退上一座高丘,用长戟抵御。张辽大声叫喊着,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孙权不敢动,看到张辽的人马并不多,乃下令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急忙冲开重围,仅带出数十人。其余的人高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张辽又返身杀回,再度突围,救出其余的战士。孙权的人马都望风披靡,不敢抵挡。从清晨一直战斗到中午,东吴的士兵丧失了斗志。张辽命令回城,部署守城,整修城防,人心军心得以安定。孙权包围合肥十多天,无法攻陷,只好撤军。士兵们已经上路,孙权和部下将领在逍遥津北岸,被张辽从远处看见。张辽率领步骑兵突然杀到。甘宁与吕蒙等人奋力抵御,凌统率领亲兵搀扶孙权冲出包围,又杀进去与张辽奋战,身边的战士全部战死,他自己也受了伤,估计孙权已无危险,他才退回去。孙权乘骏马来到逍遥津桥上,桥南部的桥板已撤去,有一丈多宽没有桥板。亲近监谷利在孙权马后,要孙权坐稳马鞍,放松缰绳,他在后面猛加一鞭,战马腾空跃起,射向南岸。贺齐率三千人在南岸迎接,孙权因此而幸免于难。
读后随笔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孙权乘曹操拥兵西北征讨张鲁之机,率吴军十万围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境)。魏公曹操派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人及护军薛悌驻守合肥,抵御孙权的进犯。曹操虽然远在汉中攻打张鲁,但对合肥战事做好了布阵。出征前,曹操密函合肥部将:“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也就是二将(张辽、李典)攻,二将(乐进、薛悌)守。按照魏公的指示要求,在乐进、薛悌牢固防守的基础上,张辽、李典领八百勇士,出击吴军。张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敌数十人,斩敌两员大将,吓得孙权不知所措。战斗从日出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张辽便命令勇士回城,等待时机再攻。孙权围攻合肥十多天,无法破城,只好撤退。张辽见势而出兵追击,在逍遥津(今合肥市旧城东北角)大破吴军,几获孙权。孙权在部将的救护下,披甲潜行脱险。魏军取得粉碎孙吴十万大军围剿的全胜。
魏公曹操的密函布阵,意在明示合肥之战中的攻与守。结果是,魏军依此布阵不仅守得好,而且攻得也漂亮。将领们公认,这一仗能够打下来,还是得益于魏公战前的密函布阵。张辽、李典、乐进、薛悌均是曹操的得力战将,他们四人各有特点和长处。在曹操看来,以李典来配合张辽担当攻的任务,以薛悌来配合乐进担任守的任务,是攻得上、守得固的最佳组合。应该说,魏军在合肥以兵力七千战胜吴军十万,确实是曹操优化组合攻守的胜利,合肥之战是个经典的攻守双得的古战例。
《孙子兵法·形篇》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意思是说,要想不被敌人所战胜,就必须采取防御;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采取进攻。实施防御是由于取胜的条件不足,实施进攻是由于取胜的条件有余。孙子的这一论述告诉兵家,“守也攻也”是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防守是为了保存自己,进攻是为了消灭敌人;兵力不足时采取守势,兵力充足时采取攻势。简言之,战不过攻守。
近代军史上,兵家喜欢把战争比喻“魔方”,可以变化出无穷的“图案”,但就其组合各种“图案”的基本色调而言,仍然是以“攻守”为主,即谓之:“守也攻也”。所以,能攻善守从来就是战争取胜的至要关键,军事指挥者应根据自身实力来选择“攻势”或是“守势”。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也有个“守也攻也”的问题。不过,这种“守也攻也”与传统的“守也攻也”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守也攻也”比较清晰:守是守,攻是攻。而高科技条件下的“守也攻也”却变得模糊起来:是守又是攻。这就要求现代战争指挥者,应该头脑清醒,积极作为。
首先要正确把握攻守的“双重特征”。毋庸置疑,守与攻仍然是未来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守,作为一种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行动,具有“等待性”的特征,虽然容易陷于被动,但通过人的能动作用,“防御战是能够在被动的形式中具有主动的内容的,是能够由形式上的被动阶段转入形式上内容上的主动阶段的”。攻,作为一种攻击敌人的作战方式,具有“主动性”的特征,虽然有助于消灭敌人,但易于暴露自己,如果不注意保存自我,主动就会快速转化为被动。所以,“守也攻也”问题,在军事行动中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单纯防守防不胜防,简单进攻难以达成目标,惟有把握攻守兼备的“双重特征”,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其次要积极履行攻守的“双重角色”。未来战场上的参战者,尤其是组织指挥者,既是进攻者,又是防守者,应该积极扮演“双重角色”。因为在高技术条件下,攻守的相互转化更加迅速频繁,相互渗透与结合更为显著突出。也就是说“守也攻也”的界限日趋模糊,逐渐缩小;转换的时空越来越快,有时甚至交叉重迭。所以,谁对攻守转换反应速度快和提升能力强,谁就容易掌握战局的主动权,任何单一的攻或守都是行不通的。
马岛战争期间,无论是阿根廷航空兵的出击,还是英国特混舰队的进攻,都同时使用攻守两种手段。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为实施“沙漠军刀”行动,从侧面迂回攻击伊共和国卫队,美第十八空降军和第七军以及英法等地面部队进行了大调整,第十八空降军西移400公里,第七军向西向北移动了160~270公里,从防御部署转为进攻部署并完成进攻准备,仅用了10天时间,可见他们的攻守转换速度之快是以往无法想象的。由此想到我们今天的防御作战,尤其是国土防空,在信息化条件下,不只是要加强防御力量,还要发展进攻力量,单纯防守没有出路,攻防兼备才能牢固掌握制空权。所以,现代防空更加强调积极反击,严密防护,把空中截击和空中突击结合起来,更为有效地发挥整体抗击威力。(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