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218.邺城之战中的角之虚实

(2017-05-18 05:42:03)
标签:

历史

军事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三十六战时:公元204年;战址: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南);战况:李孚侦探创战绩;兵法:角之虚实

读文摘记

原文:秋,七月,尚将兵万余人还救邺;未到,欲令审配和外动止,先使主簿钜鹿李孚入城。孚斫问事杖,系着马边,自着平上帻,将三骑,投暮诣邺下;自称都督,历北围,循表而东,步步呵责守围将士,随轻重行其罚。遂历操营前,至南围,当章门,复责怒守围者,收缚之。因开其围,驰至城下,呼城上人,城上人以绳引,乎得入。配等见孚,悲喜,鼓噪称万岁。守围者以状闻,操笑曰:“眦非徒得入也,方且复出。”孚知外围益急,不可复冒,乃请配悉出城中老弱以省谷,夜,简别数千人,皆使持白幡,从三门并出降。孚复将三骑作降人服,随辈夜出,突围得去。(《资治通鉴》第64卷)

 

读古事218.邺城之战中的角之虚实
邺城之战遗址

译文: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秋季,七月,袁尚率军一万余人回救邺城。在未到前,想让审配了解外面的形势,先派主簿巨鹿人李孚入城。李孚砍下树枝作为责打人的刑杖,挂在马旁,自己戴上武官用的头巾,率领三名骑兵,黄昏时到达邺城。李孚自称为都督,从北边进入围城的曹军大营,顺着标志,向东巡查,一路上不断地叱责守围的将士,根据违反军中法纪的轻重,分别给予处罚。经过曹操大营前,巡视到城南,对着邺城正南的章门,李孚又大声责骂守围将士,把他们捆绑起来。然后,李孚乘机打开营门,急驰到城下,向城上呼喊,城上的守军放下绳子,把李孚等吊上城去。审配等看见李孚,悲喜交加,高声欢呼“万岁”!守城将士向曹操汇报,曹操笑着说:“他不但能进城,还会再出来。”李孚知道外边围困得更紧,不能再假冒曹军出城,就请审配把城中的老弱放出城去,以便节省粮食。晚上,让挑选出的老弱手持白旗,从三个城门出去向曹军投降,李孚与那三个骑兵也打扮成投降人的样子,杂在人群中,乘夜突围而去。

读古事218.邺城之战中的角之虚实

读后随笔

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西南)之战,是一场包围与反包围之战,曹军是包围方,袁军的邺城守将审配是反包围一方。汉建安九年(公元204)7月,也就是开战之初,袁尚为援救被曹操包围的邺城,先派主簿李孚去打探动静,与邺城城内取得联系。李孚接受任务后,砍下树枝作为责打人的刑杖,挂在马旁,自己戴上武官用的头巾,只领三名骑兵,自称曹军都督,从北边进入围城的曹军大营,顺着标志,向东巡查,走一路,察一片,所到之处无人怀疑,终于越过曹军的封锁线,与城内守将审配取得了联络。之后,李孚又巧借城中老弱出城“投降”之机,混入其中,突破了曹军的封锁线,安全地返回了自己的军营,并将曹军包围布阵的情况,一一向袁尚作了报告。

在邺城之战中,李孚成了令人关注的特殊角色,人称“特种兵”。在十分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他勇敢机智,既联络了己情,又侦得了敌情,任务完成得很出色。李孚不愧是侦探高手,侦察对于军事斗争至关重要。孙子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在《虚实篇》中说:“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大概意思是,判断敌情以求推知它作战计划的得失;挑动敌人以求了解它动静的规律;示形惑敌以求掌握它哪里是死地、哪里是活地;侦察虚实以求清楚哪儿兵力强、哪儿兵力弱。这里所说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都是察明虚实的具体方法。“角之”,就是一种侦探敌方的办法。“角之虚实”,就是通过侦察衡量,弄清敌方兵力部署的强弱多寡,以便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

“角之虚实”,对克敌制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古代科技不发达,全凭人近距离“角之虚实”,所获的情报十分有限,因而常常影响到作战效果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进步,军事“角之”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它要求现代侦察不停留在传统的样式上,应该在作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角之”即侦察问题,对打赢未来战争是有积极意义的。

侦察的手段从航天、航空到地面,越来越先进了。航天侦察以卫星为主,有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等;航空侦察,有各型侦察飞机、全景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激光扫瞄相机、红外扫瞄相机、侧视雷达、机载电视等;地面侦察有战场电视监控系统、战场相控雷达、地面监听装置、微光夜视仪等。在伊拉克战争中,利用卫星侦察是美英联军的主要手段,卫星侦察为美英联军对伊作战起了重要作用。

侦察的时域、空域和频域,都大大地扩展了。不仅能地面进行侦察,而且能从空中、海上、水下、天上实施侦察;不仅能在白天晴天侦察,而且能在夜间及恶劣天候中进行侦察;不仅能用目视和光学手段进行侦察,而且能在声频、微波、红外各个波段进行侦察。与50年前相比,现在的航空侦察距离、水面侦察距离和地面侦察距离已经成倍、成十倍、成百倍地增大,而且高功能、大面积的侦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根本做不到。

侦察的质量、效果大大地提高了。据报道,美军利用在轨的10多颗各种侦察卫星以及“伊诺克斯2”等商用遥感卫星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进行严密监视,确保了美英联军对伊信息优势。他们利用“大酒瓶”等多颗电子侦察卫星,可以寻找伊军指挥控制中心,为空袭提供打击目标;利用KH-12光学成像等卫星,严密侦察伊军活动,从而有效地选取打击目标;利用“国防支持计划”卫星在“联合战术地面站”的配合下,大大增强了对伊军“飞毛腿”导弹发射的预警能力。

以上这些变化给军事指挥者的启示是,在军事“角之”问题上,着眼于未来,从传统的“角之”方式中解脱出来,善借高技术提供的“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去掌握虚实,从而更加有效地打击敌人。

不过,也要看到,任何精尖侦察装备的出现,还需要人的参与,需要发挥人脑的作用。绝不可认为有了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去“角之虚实”,就可以完全取代人的作用了,或者是说不必要发挥人的作用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1990年,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前,美国的高科技侦察虽然发现伊军在靠近科边境集结兵力,但由于在人的判断上出了问题,认为这仅仅在向科施加压力,没有采取必要的军事防范。结果伊军借科军无防备之机,兵分两路快速入侵,仅用10多个小时便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应该说,现代人脑在军事“角之”中的作用,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事实表明,人的思维一旦与军事“角之”有机融合,就会在战争中创造出奇迹。“一只猫导致一场战役的胜利”,似乎言过其实,但细细一看不足为怪。在二战时,苏联红军与德军对垒,有一天在两军阵地交界处不远的地方,一位正在值勤的苏联红军战士突然发现德军阵地上有一只猫出没,于是他想到:能够养猫的必定是德军的高级军官,那个地方很可能是德军指挥部所在地。他把这个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又继续观察了两天,发现猫还是经常出现。后来苏联红军调用炮兵轰击了那个地方。战役结束后得到情报说,那个被彻底捣毁的地方果然是德军的一个司令部。从发现猫联想到高级军官,这是意场感应;是侦察和思维的有机结合。(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