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217.三者礼赞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
【臣光曰之八十七读文】
原文: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资治通鉴》第279卷)
译文:孙光宪看到细微兆头而能够进谏,高从诲听到正确意见而能够改正,梁震功成之后而能够引退,自古握有国家大权的人能做到这样,还有什么亡国、败家、丧身的事情出现。
摘句:“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意思是,孙光宪看到细微兆头而能够进谏,高从诲听到正确意见而能够改正,梁震功成之后而能够引退。
【读后随笔】
“臣光曰”中,同时点赞三人,并不多见。这个礼赞式的评论很简洁:“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意思是,孙光宪看到细微兆头而能进谏,高从诲听到正确意见而能够改正,梁震取得成功之后而能引退,自古握有国家大权的人能做到这样,还有什么亡国、败家、丧身的事情出现。此三人,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当赞!一个“见微而能谏”,一个“闻善而能徙”,一个“成功而能退”。三个聚合在一起,犹如一台好戏。然在司马光看来,岂止是一台好戏,简直是治国齐家修身之典范,“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高从诲与孙光宪、梁震,是五代时期南平国的君臣。南平,又称荆南、北楚,是五代时十国之一。其统治范围包括今湖北的江陵、公安一带,建都江陵(今湖北荆州)。高从诲(891-948),字遵圣,南平武兴王高季兴长子,天成三年(公元929年),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位,是为文献王。高从诲性情通达,亲近和礼敬贤士,任用贤臣如梁震、孙光宪等人,省简刑罚,减轻赋税,使南平国境内得以安定。梁震(生卒年不详),邛州依政(今四川依政县)人。早年他就是高从诲之父高季兴的首席智囊,南平割据政权的所有军政要务和总体规划,大都是出于梁震之手。高从诲把梁震作为兄长看待,梁震常常称呼高从诲为郎君。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他是接替梁震的最佳人选,后事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
司马光礼赞孙光宪、高从诲、梁震,属于有感而发。意在告诉封建统治者,应该效仿荆南之君臣,“见微而能谏”、“闻善而能徙”、“成功而能退”。据记载,文献王高从诲接替王位,遇到梁震请求退休,因而都把政事委托给孙光宪。文献王一直羡慕楚王豪华奢靡,对官员说:“如果像马王(应该是指五代时楚王马殷的之子),可称大丈夫了。”孙光宪说:“天子与诸侯,按礼制应有等级差别。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只知道骄奢淫逸,僭越礼制,只求一时的快乐,不知何时危亡,又哪里值得羡慕呢?”文献王忽然醒悟了,说:“孙公的话是对的。”文献王很久一段时间一直悔恨自己的错误思想,感谢孙光宪的及时提醒。
值得一提的是,成功之后该不该退?应该说,成功之前的进,是可贵的;成功之后的退,也是可贵的。可实际生活中并不是这样,往往有不少人心存只能进不能退的观念。尤其是封建社会中的有功之臣,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君主面前是不会真心言退的。五代时期的梁震是个例外。他是荆南高氏政权的总设计者,但从不突出自己,总是说自己只是武兴王高季兴(高从诲之父)的侍奉者。武兴王死,文献王高从诲继位,梁震多次请求“祼退”,并深情地对文献王说:“先王(高季兴)待我如同布衣之交一样,把嗣王托付给我。现在嗣王能够自立,可以不使先王遗业坠落。我已年老,不再能侍奉嗣王。”高从诲看到梁震的真情实意,也就同意了。梁震退休后,每天在家中吟诗作画,观云垂钓,日子过得优闲自乐。他有一诗《荆台道院》云:“桑田一变赋归来,爵禄焉能凂我哉。黄犊依然花竹外,清风万古凛荆台。”抒发了高洁的人生情怀。(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