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216.魏桓坚持隐居不仕

(2017-05-04 06:26:58)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合众篇038】魏桓(生卒年不详),东汉名流,字仲英,汝南郡安阳县(今属河南安阳市)人。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汉桓帝征召他进京做官,家乡的人也劝他前往,他就是不从,却长期过着隐居生活。

读文摘记

原文:帝又征安阳魏桓,其乡人劝之行。桓曰:“夫干禄求进,所以行其志也。今后宫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左右权豪,其可去乎?”皆对曰:“不可。”桓乃慨然叹曰:“使桓生行死归,于诸子何有哉!”遂隐身不出。(《资治通鉴》第54卷)

译文: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桓帝又征召汝南郡安阳县人魏桓,他的家乡人劝他前往。魏桓说:“求取官职希望受到朝廷任用,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如今后宫的宫女人数要以千来计算,难道能够削减吗?宫中马房中有上万的马匹,难道能够减少吗?皇帝身边亲信的权贵豪门,难道能够排除吗?”家乡的人们都回答说:“不行。”魏桓便感慨地叹息说:“让我魏桓活着前往受聘死了再被送回,对各位有什么好处呢!”于是隐居乡里不出来做官。

读后随笔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隐士。所谓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往往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乡间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他们的崇高节操,赢得后世的尊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

 

读古人216.魏桓坚持隐居不仕
 古代隐士图

东汉桓帝时,有个叫魏桓的人,人品才华出众,也有机会去做官,但他不想去。朝廷发文征召到中央任职,他更是断然拒绝。老百姓说:这样好的人,能进中央真是我们的福分!可人家魏桓有自己的想法和说法。他告诉大家:现在世道不好,不能按自己的愿望去干事管事。你看看那皇家,是多么的腐败啊!在那里,马厩有上万匹好马,你不敢调用;后宫有数千名良女,你不敢放她们回家;皇亲国戚加宦官大多在干坏事,你管不了。既然用不得、放不得、管不得,你还去干啥?如果要去,那只能是白的进、黑的出,很可能是活着去、死着回,对老百姓带不来任何好处。听魏桓一番分析,家乡人都觉得说的在理,不去也罢,也是我们的福分,对魏桓更是敬佩有加。此后,魏桓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终身远离官场。这就是魏桓的“隐居不仕”。

读古人216.魏桓坚持隐居不仕

人生在世,如何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活法。不愿出去当官,只求隐居乡野。这是一种选择和活法。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无须评断。

魏桓有官不做,再三征召也不去,却要隐居乡里,这对于一些人来说,难以理解。然而,魏桓有自己的道理。他有抱负、有能力,但认为朝廷太腐败了,再有抱负也难以实现,再有能力也施展不了,何必去干受气、白送死呢!

隐居现象,自古至今屡见不鲜。从表层看,都是“闭门不出”;但从深层次讲,原因各有不同。同样都是隐居者,有的是对时弊不满,有的是对历史负责,有的是自鸣清高,有的是故弄玄虚,有的是逃避现实等等。也就是说,有正当的隐居,亦有不正当的隐居。像魏桓这样憎恨丑恶势力、不愿同流合污的隐居,只要把道理说清楚,往往能得到民众的同情和支持。不过,切不可以隐居为由,而逃避现实、明哲保身。(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