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216.东海之战中的以全为上

(2017-05-02 06:25:28)
标签:

历史

军事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三十四战时:公元201年;战址: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战况:曹将张辽、夏侯渊和平收编昌豨的全部兵马;兵法:全为上

读文摘记

原文曹操遣夏侯渊、张辽围昌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曰:“公有命,使辽传之。”果下与辽语。辽为说操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辽诣操;操遣还。(《资治通鉴》第64卷)

 

读古事216.东海之战中的以全为上

译文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曹操派遣夏侯渊、张辽率军围攻占居东海的昌,数月未能攻下,曹军粮草已尽,将领们商议撤军。张辽对夏侯渊说:“这几天以来,我每次巡视阵地,昌豨的目光总追随着我,而且他们的箭也比以前射的少一些。我认为这是昌心中犹豫,所以未尽全力作战。我准备引动他交谈,或许能诱使他归降。”于是,张辽派人对昌豨说:“曹公有命令,让张辽传达给你。”昌果然下城与张辽交谈。张辽向他盛赞曹操的谋略武功,说曹操正广施恩德,招纳四方豪杰,先归附的可以受到重赏。昌便答应投降。张辽就孤身一人上昌占据的三公山,到昌家中,会见他的妻子。昌十分高兴,随张辽一起去拜见曹操,曹操命昌返回原处。

读古事216.东海之战中的以全为上

读后随笔

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派张辽、夏侯渊率军同围昌豨于东海(今山东郯城县西南)。当时,昌豨为泰山群寇之一,聚众占据东海,抵抗曹操的军队。张辽、夏侯渊围攻数月却无效果,准备退军。此时,张辽从与昌的多次对视中,发现昌心中犹豫,未尽全力作战。于是张辽与夏侯渊商量变强攻为诱降。在昌豨答应投降的情况下,张辽只身上三公山(在今山东郯城县境),入昌家中,拜候其家人。昌豨见张辽如此坦诚相待,十分感动,随后返回原地,带领部属投诚,曹操从而和平地收编了昌豨的部队。

曹将张辽、夏侯渊的东海一仗,打得高明,胜得可贵。其高明可贵之处,不在力“破”,而在谋“全”。兵法上将它称之为“以全为上”。《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各种不同的用兵方略中,保全敌国而使之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保全敌一个军而使之降服是上策,击破敌的一个军就次一等;保全敌的一个旅而使之降服是上策,击破敌的一个旅就次一等;保全敌的一个卒而使之降服是上策,击破敌的一个卒就次一等;保全敌的一个伍而使之降服是上策,击破敌的一个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之结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作战用兵,杀伐炽烈,无论胜方还是败方,皆有伤亡之损耗,所以最上策就是既取得胜利,又能保全自己的实力,不受任何损伤。因此,用谋略的方式,不经血战而屈服敌人之军旅,获得最完整的战果,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所谓“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主要目的在于强调以“全”争天下,也就是在力求不“破”的情况下,取得“全”胜。总之,全为上,破次之。

“全为上”,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各种武装集团所积极追求的效果,“全”的基本含义是伐谋、保全。“破次之”,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是各种武装集团所备用的方案,“破”的基本含义是伐兵,击破。“全”与“破”是军事上的两手,“全为上”不是否定破,“破次之”不可超越全。明智的做法是,把“全”放在优先地位,以屈服为前提条件,与“破”作比较,不动干戈,去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效果。这种“全”,是上等谋略,也是上等效果,就是所说的“善之善者也”。

以“全为上”是以“伐谋”为基础的。所谓“伐谋”,就是运用智慧,订出适切的政略,诱使敌人陷于模棱两可,犹疑不决的错误政策中,促使敌人慑服于我方的政治压力,使其举棋不定,惊慌失措,而使我方能以最显微的代价,获致最大的战果。这种谋略的运用,是没有战场的战斗,常常是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及现实利害,步步逼进,潜移默化,不断生效,最终导致心理崩溃,不战而诚服。东海之战中的张辽,正因为把争取工作做到了对手的家里,所以获得了全胜的战绩。近代兵学家李德哈达对这种现象作过细致的分析,指出:“在战争较高阶段中,若能在对方指挥官之心理上,造成一种印象,则其结果,即可瓦解其整个部队之作战力量。而在战争之最高阶层中,对于一个国家之政府,若能加以心理上之压迫,更足以瘫痪其所有一切作战力量,即如一个人之手掌瘫痪,则刀剑当然会从其手中落下。”这段话诠释了战争之最高境界,就是使敌国陷于不知所措的瘫痪境地,而我方能乘此良机,予取予求。

以“全为上”并非不要军事实力。相反,在实施“伐谋”时,必先具备可胜之战力及必战之决心,才能形成较敌优越的战略态势。否则,一味空谈“伐谋”,缺乏贯彻的决心和实力,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孙子在讲“伐谋”之后,还讲了“伐交”、“伐兵”问题;在讲了上一句“以全为上”的同时,又说了下一句“以破次之”。“为上”与“次之”的关系,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只要“为上”、不要“次之”的问题。假若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基础,“为上”就缺乏有力的支持,“为上”就会流于空谈。假如曹操的军队没有完全可以制胜昌的军力,就难以在东海之战中以和平的形式解决问题。

在正确理解以“全为上”之后,不难看到,军事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科技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不仅没有降低“全”在战争中的“为上”地位和作用,而且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了;不仅没有否定运用谋“全”的可能性,而且为谋“全”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天地,为它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条件。美国著名政治家、前总统卡特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他的《运筹帷幄》中指出:美苏竞争不应该是通过战争,而是一个不断积累得分逐步压倒对方的过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表明,不是西方军事集团力“破”所致,而是通过谋“全”、“不断积累得分”所产生的结果。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无论是实施“斩首行动”,还是进行“震慑”作用,涵盖着谋“全”的用意,涵盖着“不战屈人之兵”的企图。看来,只要有战争和军事斗争存在,军事家们对谋“全”的追求就不会终结。(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