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美东
徐美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818
  • 关注人气:4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215.义信为国

(2017-04-30 06:24:12)
标签:

文化

笔记

《资治通鉴》

失义与信,何以为国

臣光曰之八十五读文】

原文:董重质之在淮西,郭谊之在昭义,吴无济、刘稹,如木偶人在伎儿之手耳。彼二人始则劝人为乱,终则卖主规利,其固有余罪。然宪宗用之于前,武宗诛之于后,臣愚以为皆失之。何则?赏奸,非议也;杀降,非信也。失义与信,何以为国!昔汉光武帝待王郞、刘盆子止于不死,知其非力竭则不降故也。樊崇、徐宣、王元,牛邯之徒,岂非助乱之人乎?而光武不杀;盖以既受其降,则不可复诛故也。若既赦而复逃亡叛乱,则其死固无辞矣!如谊等,兔死流之远方,没齿不还,可矣;杀之,非也!(《资治通鉴》第248)

 

读古句215.义信为国

译文:唐宪宗时董重质在淮西叛乱,今郭谊又在昭义叛乱,其淮西镇主吴元济和昭义镇主刘稹,实际上如木偶在耍把戏人的手掌上。董重质、郭谊二人起初劝主人作乱,最后又都卖主谋求私利,处死他们当然是死有余辜。然而,唐宪宗任用董重质在前,唐武宗诛杀郭谊在后,二者处置却截然不同,谁是谁非?我虽然愚钝,但认为以上两种处置都有不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唐宪宗赏赐奸贼董重质,是不义;唐武宗杀死已降的郭谊,是不守信用。失去义和信,如何能治好国家!过去汉光武帝对待向他投降的王郎、刘盆子,仅止于不死,除留他们一条命外,没有任何赏赐,这是因为汉光武帝知道王郎、刘盆子不到穷途末路,力竭不能抵抗时,是不会投降的。另外樊崇、徐宣、王元、牛邯这帮人,岂能说他们不是助纣为乱之人?而光武帝刘秀也不杀他们,大概是因为既已接受他们的投降,就不可再诛杀他们的缘故。如果他们不知恩义,既已受到赦免不死,却又逃亡叛乱,那么,再行诛杀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而如果唐武宗对待郭谊等人,免他们死罪,流放到远方,到老也不让他们归还,不是也可以吗!将他们一古脑儿全杀死,实在是不对的!

摘句:“失义与信,何以为国”,意思是,失去义和信,如何能治好国家。

读古句215.义信为国

【读后随笔】

“失义与信,何以为国”,是“臣光曰”中的一个观点。其意是,失去义与信,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司马光评论认为,在治国问题上一定要持义守信。所谓“义”,就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所谓“信”,讲究诚实,遵守承诺。持义守信,就是既要合理合法地坚持原则,又要说做一致地信守承诺。如果一国之君,在处理国事上失义失信,那就是等同背弃原则,不讲诚信。这种做法,是危险有害之举。

据记载,在唐朝中期,发生了两起叛乱事件,一起是淮西(今河南东南)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发生在唐宪宗时期;一起是昭义(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稹的叛乱,发生在唐武宗时期。两起叛乱事件,皆为朝廷所平定,但在后续处置上却截然不同。唐宪宗对吴元济叛乱的策划者董重质给予了重用,唐武宗则对刘稹叛乱的策划者郭谊实施了诛杀。故此,司马光认为这两种处置都不妥,董重质作乱之后,不思悔改,唐宪宗不讲原则,给予任用,这就是“赏奸”而失义。郭谊作乱之后,主动表示降服悔改,唐武宗不讲诚信,给予诛杀,这就是“杀降”而失信。

“失义与信,何以为国”,说出一个道理:义信非常重要,治国不可或缺。义、信、国家,都是一些令人熟悉而亲历的字眼,然而将三者联系在一起,从哲理上加以润色,再加上一些“之乎者也”的古味,便成为令人生畏而深奥的东西。的确,古代名家在名篇中多有义信之论述,然而这种论述往往过于抽象,一时让人难以消化理解。不过,细细品味,仍可得其要领。

想到荀况的《强国篇》,这是一篇深刻论述“义信”之作。篇中旨在阐述荀子对强国的认识和观点。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最根本的就在于教诲人民,“慎礼义,务忠信”。荀子说:“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意思是说,所谓义,乃是内能调节众人而外能调节万物的,是上能使君主安定而下能使民众协调的东西,内外上下都能调节,这是义的实质所在。荀子关于义的论述,告诉人们,礼义是调节内外上下的原则规范。这样说来,人们要建设强盛的国家,其行为必须符合礼义,符合原则规范。

荀子还阐述了义与信的关系。他说:“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意思是,所有治理天下的要领,礼义是最根本的,而守信用在其次。古时候夏禹、商汤立足于礼义、致力于守信而天下大治;夏桀、商纣抛弃了礼义、违背了信用而天下大乱。所以做君主的,一定要慎重地对待礼义、致力于忠诚守信,然后才行,这是做君主的最大根本。从荀子论述中可知,信与义是紧密相连的,义是出发点,信是跟进点,无义则无信;讲义应守信。信,是连接人和人之间的内在纽带。简言之,礼义下的忠诚守信,是建设强盛国家的必备条件。

今天借鉴“失义与信,何以为国”,应该摒弃封建之糟粕,留其可用之精华。那么,此话的精华是什么?显然,这里的精华是坚守正义、信守承诺。其实,日常生活中的义信非常简单,就是为人处事出发点要对,落脚点要实。对者,义也;实者,信也。不对不实,何谈义信?从一己之私出发,无端欺负剥夺别人,这叫失义。说得好听,做得很差,说做不一,这叫失信。当下,治理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每个人都要自觉地守义守信、真干实干。(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