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03月23日

(2017-03-23 06:32:26)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读古人209廉范为民谣所颂

【合众篇031廉范(生卒年不详),东汉官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叔度。赵将廉颇之后。明帝时,以义侠显名,为云中及武威,武都太守;章帝初,任蜀郡太守,坐法免,卒于家。

读文摘记

原文:武都太守廉范迁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以为便,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绔。”(《资治通鉴》第46卷)

 

2017年03月23日
廉范

译文:汉章帝建初六年(公元81)武都郡太守廉范调任蜀郡太守。成都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但城内的房屋狭窄拥挤。旧时规定:禁止百姓夜晚做工以防止火灾。可是百姓反而互相遮掩暗中开工,火灾一天接一天的连续发生。廉范于是取消了先前的规定,只是严格地让大家储足水罢了。百姓感到方便,歌颂他说:“太守廉叔度,来蜀太晚啦!不禁点灯火,安心去做工。从前短衣穿不上,今日裤子都有五条了。”

2017年03月23日

读后随笔

廉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

昔无襦,今五绔。

——廉叔度歌

这是一首民谣。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也称民歌,其历史悠久,富有强烈的民族气质和色彩。这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民谣。在东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其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这是一首颂扬廉范的民谣。廉范,字叔度。民谣的意思是:廉叔度,您来蜀太晚了!不禁止百姓夜里点灯,大家都安心作业。以前短衣裳都没有一件,现在裤子都有五条。此歌谣,是东汉蜀地百姓为感激其太守廉范而作,似乎只是对廉范治蜀有方的单一歌颂,其实是对他做人、为官、交友的整体肯定。翻阅《后汉书·廉范传》,既可以见到这首民谣,还可以看到廉范许多感人的故事。

少年时,他懂孝行孝。廉范字叔度,赵将廉颇的后代。他为人厚德,行孝重义,使家声远播九域。自汉朝以来,赵氏先人因为世代镇守边疆,并葬于陇西襄武,声名显赫,所以后代可以当官。廉范的曾祖父褒曾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为朝廷命官,闻名于世。廉范的父亲生逢乱世,客死在蜀汉(今四川成都)。当时廉范才十五岁,他毅然告别母亲,到两千里外的蜀汉去吊丧,并接回父亲的棺柩。他将父亲棺柩装在船上,与众客同舟启航。不料船行至半路,船触礁破漏,水漫船舱。在这紧急关头,人们纷纷逃离即将沉没的木船,而廉范死死抱住棺柩,与父亲的棺柩一起沉入河底。大家被他的孝道所感动,同心协力抢救他,把他钩出水面,经过治疗,幸免一死。父亲的遗体终于运到了老家,入土安葬,他一直在家守制到大孝期满。

青年时,他知恩感恩。廉范先前在薛汉那儿读书,后来做了邓融的功曹官。任职不久,廉范得知邓融有失职事,被州牧检举揭发,估计此罪难脱,就推托有病走了。邓融以为他是怕事躲开,心里非常的恨他。那里晓得廉范先到了洛阳改换了姓名,做了一个牢狱里面的小卒,等着邓融的到来。邓融下狱后,廉范服侍非常尽心周到,以报人知已之恩。邓融看狱卒的相貌好像廉范一般,就说:你的相貌怎么这般的像廉功曹呢?廉范不让别人看出破绽就喝道:你可能是老眼昏花了吧!后来邓融出了牢狱,可是病已经很重了,廉范仍然隐姓埋名去侍养他,等到邓融死了,又亲自送灵柩到了南阳地方,安葬完毕,才默默地返回自己家里。廉范的授业恩师薛汉,因楚王谋反的事件牵连而被杀头,亲朋学生谁也不敢前去探视,唯有廉范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收尸安葬。汉显宗皇帝对此事非常反感,他传令廉范入朝,痛加训斥。廉范老老实实地说:卑职性格粗鲁耿直,水平低下,以为邓融已被诛杀,以命抵罪就没事了,加上难割师生之情,便前来收尸安葬。今皇上怪罪,任由处置!汉显宗皇帝见他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不禁为之感动,于是赦免其罪。

成年后,他爱民为民。廉范在任云中太守时,把保护边境不受匈奴侵扰作为爱民为民的大事来抓,不推诿,不躲闪。一次,五千多匈奴人气势汹汹直向云中扑来。属下官吏请示廉范,向朝廷传书求救,廉范不肯,他自己率领士兵抵抗。然而敌众我寡,不能死打硬拼,只能施计退敌。白天,廉范部且战且退,佯装失败。到了晚上,他叫两千名士兵到山上去,每人点六个火把,从山顶呼啸而下,其势如风卷狂潮。匈奴人以为廉范的援兵赶到,大惊失色,急忙抱头鼠窜。从那以后,匈奴兵再也不敢侵犯云中了。廉范调任蜀郡太守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爱民,一切为百姓着想。首府成都民殷物盛,住户一个挨一个,房屋鳞次栉比。由于民居稠密,夜间纺纱织布,点灯常有火灾。历任均有禁火令,夜间不准百姓点灯。廉范到任之后,认为夜里禁火,对生产生活极为不利。于是要求各户以巨桶大池蓄水于檐下,以备灭火之用。防火问题解决之后,廉范宣布解除禁火令,深得百姓拥戴。由此可见,那首民谣是发自群众肺腑的颂歌。(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