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205.昆阳之战:刘秀身先破莽军

(2017-02-25 13:14:48)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二十三时间:公元23年;地点:昆阳(今河南叶县一带);战况:汉军胜王莽军;今析兵法:身先士卒

读文摘记

原文: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易之,自将万余人行陈,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独迎与汉兵战,不利,大军不敢擅相救;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注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士卒奔走,各还其郡,王邑独与所将长安勇敢数千人还洛阳,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资治通鉴》第39卷)

译文: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六月己卯朔(初一),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前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请让我们冲在前面吧,以便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乘机都冲杀过去,斩了千百个首级。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滍水岸边攻击王莽的主将营垒。王寻、王邑轻视汉军,亲自带领一万余人巡行军阵,戒令各营都按兵不动,单独迎上来同汉军交战,不利,大部队又不敢擅自相救;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大溃,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迅雷、大风,屋瓦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不,滍水暴涨,虎豹都吓得发抖,掉入水中溺死的士兵成千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王邑、严尤、陈茂等以轻骑踏着死人渡过滍水逃走。汉军获得王莽军抛下的全部军用物资,不可胜计,战利品接连几个月都拾不完,余下的就烧掉。王莽军的士兵奔跑,各还故乡,只有王邑和他带领的长安勇士几千人跑到洛阳,关中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惊惧。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用更始年号,等待更始皇帝的诏命;一个月之内,遍布于天下。

读古事205.昆阳之战:刘秀身先破莽军

读后随笔

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61日,当时身为汉军偏将的刘秀,带领一千多兵马为前头部队驰援昆阳(今河南叶县一带),并在距王莽大军很近的地方摆开阵势。此时,王莽的将领派出几千人前来交战,刘秀带头冲过去斩杀敌人。刘秀的行动带动和影响了士兵,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英勇杀敌的。接着,刘秀又率领敢死队,从滍水攻击王莽的主将营垒,王莽军大溃,踩死溺亡不计其数。汉军的胜利消息,很快遍布天下,影响着海内豪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这一战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刘秀原来在军中不显山、不露水,是位“看到弱敌都害怕”的将军。然而,在昆阳之战中他遇到王莽大军却十分英勇。他率先“奔之”,斩首数十级;带头“复进”,斩首百、千级;又带领敢死队“冲其中坚”(古代作战,主将居中军,以坚锐自辅),敌中坚大乱,溃败。看来,汉军在昆阳打败王莽军主力,刘秀的模范行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兵法意义上,这种行动叫做“身先士卒”。通俗地讲就是作战时,军事指挥者冲在士兵前面、奋勇杀敌。

读古事205.昆阳之战:刘秀身先破莽军

《孙子兵法·计篇》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大意是,作为将帅,要具备智慧、威信、仁爱、勇敢、严格的品质。军事指挥者的勇敢品质和行动,在克敌制胜中起重要作用。在战场上,军事指挥者的“勇”与“严”,不只是要求别人,而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只有这样,军队才能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刘秀深知“身先”的战场效应,因此在强敌面前,他带头不怕死,冲杀在前头,以此带动和感动了部属,部属以“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的精神状态投入战斗。于是,战场上呈现出“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的场面,杀得王莽军队四处逃窜,王莽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很快被汉军的行动所击碎,从而为彻底战胜王莽起了先导作用。

常言道“有不怕死的将军,才有敢死的士兵”。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而战场却是残酷的。在这样的战场上,既是对部队的检验,更是对领导的考验;既可以展示指挥者的指挥才能,又可以透视指挥员的品格行为。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自觉行为,是指挥者应该具备的品格。这种品格和行为,不仅是一种无形的战力,而且是一种无穷的魅力。靠前指挥,“跟我上”,带领士兵英勇作战,不但会影响整个战役的胜利,而且还会减少牺牲。相反,言行不一,脱离士兵,贪生怕死,不敢靠前指挥,既涣散军心,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常常必败无胜,往往必死无疑。这叫榜样的“力量”,又叫“身先士卒”的辩证法。

“身先士卒”在未来战争中,虽然也要求战争指挥员带头英勇作战,但不完全是停留在原来的样式上,应该在新的形势下,突出加大科技含量。第一,要“身先”在科技观念上,讲究信息化作战的意识要比别人强一些;第二,要“身先”在科技掌握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要比别人多一些;第三,要“身先”在科技使用上,运用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要比别人高一些。总之,未来的“身先士卒”就是指挥员在作战时,要善用科学技术带头与敌人作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部队。

军事指挥者的“身先”,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深入士兵之中。精准地说,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士兵是指挥者“身先”之源。没有深入,就没有感情基础。没有感情的“身先”,就难以在战争中产生真正的效果。拿破仑对此有切肤之感。据记载,滑铁卢战役之后,拿破仑曾经把这次决定命运的失败,归咎于他“很久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这个带有滑稽色彩的结论,军史家未必赞成,但就拿破仑本人来说,也许的确是发于内心的自责。拿破仑确实是一个注意深入士兵的将领,他几次历尽艰险的远征,都走在风尘仆仆的队列里,置身于枪林弹雨的前线,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赢得了士兵的拥护和爱戴。一旦疏远了士兵,“很久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也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拿破仑的自责不无道理,也值得后人引为鉴借。(谢谢插图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