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204.上诬下侮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上诬于天,下侮其君
【臣光曰74读文】
原文:日食不验,太史之过也;而君臣相贺,是诬天也。采偶然之文以为符命,小臣之谄也;而宰相因实之,是侮其君也。上诬于天,下侮其君,以明皇之明,姚崇之贤,犹不免于是,岂不惜哉!(《资治通鉴》第211卷)
译文:日食应该出现却没有出现,是太史工作的失误;而君臣为此而相互称贺,则是诬蔑上天。搜求偶然出现的文辞作为帝王受命于天的符瑞,是小臣对君主的阿谀奉承;而宰相接着将它坐实,则是亵渎了他的君主。对上歪曲天意,对下亵渎君主,以唐明皇的英明,姚崇的德才兼备,仍然不能免于出现这种行为,岂不令人感到可惜!
摘句:“上诬于天,下侮其君”,意思是,对上歪曲天意,对下亵渎君主。
【读后随笔】
以上“臣光曰”,抨击的是“上诬下侮”之事,留下了“上诬于天,下侮其君”的评论句,其意是:对上歪曲天意,对下亵渎君王。司马光认为,天是不可诬的,君是不可侮的,谁做了这等事,就是伤天害理,即便象姚崇这样德才兼备者有这种行为,也应该受到谴责。在封建社会中,“上诬于天,下侮其君”告诉人们,天与君是不可触犯的“底线”。
据记载,此事发生在唐玄宗(唐明皇)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二月。大唐王朝的太史(当时的星象专家)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本来预测要发生日蚀,却计算设备失灵,不仅没有发生日蚀,而且太阳圆圆地挂在天上。有关责任人吓破了胆,不知该怎么办好。当时的宰相姚崇略施小计,就把这起责任事故推给了上天,对唐玄宗说:皇上的英明善政感动了上天,使本来表示“天谴”的日蚀竟然不再出现,实乃大德大圣,因此,对这件“人定胜天”的重要史实,一定要书之史册,传之万代,使后人能够从中感受皇上的英明伟大。玄宗果然高兴,一件不好的事,就这样轻轻巧巧地掩饰过去了。
司马光对姚崇的做法很不满意,用“上诬于天,下侮其君”的重话,严厉地进行批判声讨。他说:“日食不验,太史之过也;而君臣相贺,是诬天也。采偶然之文以为符命,小臣之谄也;而宰相因而实之,是侮其君也。”在司马光看来,姚崇太出格了,不符合做宰相的道德规范,本来是一起人为的事故,应该追究太史的责任,却说成是“天相助、君有幸”的好事,大加赞颂庆贺。姚崇的这一做法,令司马光十分惋惜愤怒。不难看出,司马光如此上纲上线地讨伐,是另有用意的,那就是教化天下臣民,用儒家礼教规范各自的行为,顺天忠君;对于“欺罔上天、亵渎君王”之事,切切不可为。
应该说,姚崇的弄虚作假不可取,但司马光也不必以“上诬于天,下侮其君”作评点,对姚崇的所为无限上纲。翻阅封建史籍,官员、乃宰相中弄虚作假者不计其数,“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已成那个社会的信条。科学落后的时代,经过精心包装的假事,往往最能成为迷信者的崇拜物。像姚崇那样将“坏事”“假事”包装成“好事”“真事”,当然会有人听信。你看,唐明皇对姚崇这套把戏果然信以为真,沾沾自喜,从而让这场事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了了之。从这个意义上看,姚崇这位宰相颇有应急处置能力,将坏事变成好事,保护了星象科技专家,不然的话太史难逃杀头的命运。“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那个年代,借迷信之虚,行护人之实,你能说这是一件坏事吗?故此,那样一味“上诬下侮”的鞭挞,实在是有失公允。(插图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