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197.垓下之战

(2016-11-25 05:35:10)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十五时间:公元前202年。地点:垓下(今安徽灵壁沱河北岸)。参战方:楚、汉。兵法:先胜后战。今评:每战力求有准备有把握。

读文摘记

原文: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入壁;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乘其骏马名,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才百馀人。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中郞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户,封五人皆为列侯。《资治通鉴》第11卷)

译文:十二月,项羽到了垓下,兵少粮尽,与汉军交战未能取胜,便退入营垒固守。这时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将项羽的军营重重包围起来。项羽在晚上听到汉军四面都哼唱着楚歌,就大惊道:“汉军已经全部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是什么原因楚人这么多呀!”便连夜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泪下数行,侍从人员见状也都纷纷哭泣,全不忍心抬头观看。项羽于是骑上他的名叫骓的骏马,部下的壮士相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即突围往南奔驰。天大亮时,汉军才发觉,便命令骑将灌婴率五千名骑士追赶。项羽渡过淮河,相随的骑兵能跟上他的才一百多人,到达阴陵后,项羽一行人迷了路,就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但是项羽等往左走,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汉军因此便追上了他们。……这时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泊在岸边等着他,并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却也足够用以称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来,无船渡江。”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呀!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没有一个人归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仍然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啊!即使他们不说什么,难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吗!”于是就把自己所骑的马骓送给了亭长,命令他的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身受十多处伤。这时项羽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即面对着项羽,指给中郎骑王翳说:“这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头颅,分给享用万户赋税的封地,我就留给你一些恩德吧!”即自杀而死。王翳随即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便相互践踏着争抢项羽的躯体,互为残杀的有几十个人。到了最后,杨喜、吕马童和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五个人把项羽的肢体会合到一起,都对得上,因此便划分给他们享用民户赋税的封地,将五人都封为列侯。

 

读古事197.垓下之战

读后随笔

这是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汉五年(公元前202)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会师,共约30余万人,由韩信指挥,全力追击楚军,在垓下(今安徽灵壁沱河北岸,一说今河南鹿邑东)10万楚军团团围住。韩信命各路军分为10队,在四面埋伏,连环接应。韩信出阵挑战,项羽几次突围冲杀均被伏兵截击而回,人数越来越少。夜晚,韩信命手下士兵唱起楚地歌谣。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之声,以为楚地尽失,便饮酒悲歌。之后,领八百多兵突围南奔。过淮河,相随骑兵只剩一百多。到达阴陵迷了路,陷进大泽中,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项羽不禁哀叹:“天之亡我!”随即在乌江自刎而死。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汉军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究其重要原因是,在兵法上遵循了先胜后战原则,通常是先谋后战,谋定再战;楚军由强变弱、最终走向失败,究其关键原因是,在兵法上违背了先胜后战原则,通常是先战后谋、先战无谋。你看,在这场决战中,项羽虽有拔山之力,却无盖世之谋。他至垓下,就无准备无筹划,听到“楚歌”,不知何因;被人围困,“左右皆泣”无解围办法;强行突围后,又“迷失道”,走到哪儿算哪儿;最后,只好哀叹“天之亡我”,而自尽于乌江。

读古事197.垓下之战

“先胜而后战”,是古人作战中的经验之谈、制胜之道。《孙子兵法·形篇》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之师总是首先创造战胜敌人的条件,而后才去寻求与敌人决战;而失败之将,却总是先冒险地同敌人作战,而后才企求侥幸取胜。事实表明,不懂得事先谋划战胜的条件再去进行决战,而总是先出战后去谋求侥幸取胜,是很难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即便一时打过一些胜仗,但终究是会失败的。明代兵家刘伯温在《百战奇略·轻战》中说:“凡与敌战,必须料敌,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必为敌败。”其意也是说,不事先谋划好就去作战,就要被敌人打败。

几场现代高技术战争已印证了这样一点:必须“先胜而后战”。2003320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开始出现了一些挫折,是不足为怪的,但从总体上说还是在“先胜后战”原则下进行的。他们早在20021月,就开始制定“倒萨”作战计划,据有关消息报道,在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办公室里开了无数次会,每次都耗时两三小时,还使用保密视频系统与中央司令部总指挥弗兰克斯上将,在佛罗里达州塔帕的总部商量,前前后后讨论了不下20个作战方案。至于未来战争如何做到“先胜后战”?虽无统一说法,但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要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把握”的军事原则上探讨,至少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初战求其必胜。初战也叫序战,是战争或战役的第一仗。它对全局有很大的影响。军事上早有“慎重初战”、“初战必胜”之说。为此,要从敌情、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准备和创造必须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做到不打则巳,打则必胜。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第二,全战求其不败。慎重初战,也应慎重全战。从初战取胜后的其它战役和战斗,应从总体态势上先应保持不败的要求,敌人来犯,我有充分准备,加以应对,使敌人对我无懈可击、无机可乘。当敌人力量占绝对优势时,我也以用战略上的有利态势,使敌“货殚力屈”、“钝兵挫锐”之余,露出弱点,显现败象;当敌人力量弱于我时,要巩固我有利态势,慎重击敌,始终保持战之能胜的旺盛斗志。

第三,谋战求其万全。“先胜后战”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在智慧谋略上做到先胜。古人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谋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虽然不可能谋求每场战争都达到最高境界,但可以周密筹划,以智慧的力量去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力求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感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