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195.成皋之战

(2016-11-18 05:34:1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十三时间:公元前203年。地点: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参战方:楚、汉。兵法:怒而挠之。今评:信息化条件下的“挠”。

读文摘记

原文:楚大司马咎守成皋,汉数挑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数日,咎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咎及司马欣皆自刭汜水上。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资治通鉴》第10)

译文:楚国大司马曹咎驻守成皋,汉军屡次挑战,楚军只是坚守不出。汉军于是派人到阵前百般辱骂曹咎,一连几天,激得曹咎暴怒,即领兵横渡汜水。楚国的士兵刚渡过一半,汉军就对它发起攻击,大败楚军,缴获了楚国的全部金银玉器和财物。曹咎和长史司马欣都在汜水中自杀身亡。汉王随即领兵渡黄河,再次收复成皋,驻扎到广武,取用敖仓的粮食作军粮。

 

读古事195.成皋之战

读后随笔

公元前205年爆发了楚汉成皋之战,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这场战争打得很激烈,但不见效果。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听取谋士郦食其的建议,乘项羽东去之机,反攻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当时,成皋由楚司马曹咎把守。开始曹咎还遵照项羽的告诫,坚守不出。后来汉军派人到阵地前一连几天辱骂,却激怒了他。曹咎领兵出战,立刻遭遇汉军的攻击,大破曹咎所部楚军于汜水之上,曹咎见败局已定,便自杀身亡。汉军乘机再度收复成皋。

读古事195.成皋之战
    汉军在这场战争中,之所以能夺取成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激怒法,将楚将曹咎引出了成皋,在兵法上是“怒而挠之”的奏效。孙子在《始计篇》中论述过“怒而挠之”。他说:“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用挑逗扰乱的手段和办法去激怒敌人,在一定条件下的确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十一家注孙子·计篇》:“彼将刚忿,则辱之令怒,志气挠惑,则不谋而轻进。”其意思是,敌指挥员性格暴躁,就故意辱骂挑逗使他发怒,他受到情绪的挠乱而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必然不认真考虑后果而盲目用兵。

“怒而挠之”,是属于“治气”之法。所谓“气”,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心理因素在一定时间为某一特定目标激发的综合表现。脾气暴躁,是指挥员性格上的缺陷。古战场上,针对敌人脾气暴躁的弱点,采用“激将法”,加以刺激,就能达到“治气”的军事效果。从本质上讲,“怒而挠之”是情感策动,属于心理学方面的一种战法。人的情感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它常常依据外来刺激不同,做出不同的反应。“怒而挠之”就是利用语言或行动故意伤害、刺激对方,使其潜藏在情感世界的自爱、自尊等心理欲望冲动,超出理智的控制,而形成巨大的憎恨、愤怒之情,并进而导致有错误指向的具体行动。古人在成皋作战中的事实说明,“挠之”可以诱人躁动,最终失去理智,导致行动盲目而上当失败;假如未来再现“成皋”之战,战场上的两军对垒,不只是高新科技的对垒,同样也有一个情感心理的对垒,“怒而挠之”还会再生奇效。

历史是发展的,“怒而挠之”也是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涌动,“怒而挠之”的样式会发生新的变化、呈现新的面貌。一般地说,“怒而挠之”是“怒”与“挠”之间的连接,“怒”的存在是客观的,具有一定的确定性;“挠”的发展则是可变的,具有不可确定性。在信息化条件下,“挠”的传统样式往往会逐步被信息技术所取代,其手段、方式、时间、空间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近距离喊话“挠之”的现象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制造“挠之”的图像和声音,通过电视、广播、新闻信息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传播、分发,更能产生激怒被“挠”者的效果。未来战争中运用“怒而挠之”战法,就要适应这种变化,讲究“挠”的科学性,提高“挠”的水平,增强“挠”的效果。

在未来战争中,既要增强“怒而挠之”的运用能力,又不可忽视增强对“怒而挠之”的抵抗能力。因为对这一战法,我用彼亦用。当敌方使用“怒而挠之”时,要及时加以识别,戳穿其阴谋。最主要的是平时注意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一种理智的心态,关键时刻不致于上当受骗。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不能强求人们只喜不怒,也不可武断地宣布将来无怒。其实,有怒才有喜,如果将来变得无怒,喜也就不复存在了。一个无喜无怒的世界,将是一可怕的世界。未来的军事世界,也是一个有喜又怒的世界。但至于什么时候喜、什么时候怒,怒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个战争指导者必须有所节制,如果经常怒不可遏,难免要干出蠢事;假如别人一激就怒,难免不会误事。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把握“怒”的度,善于“制怒”,做一个勇敢而理智的战士。(感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