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194.销祸未萌

(2016-11-17 06:58:53)
标签:

文化

历史

《资治通鉴》

臣光曰之六十四】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

读文摘记

原文:李崇之表,乃所以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魏肃宗既不能用,及乱生之后,曾无愧谢之言,乃更以为崇罪,彼不明之君,乌可与谋哉!诗云:“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其是之谓矣。(《资治通鉴》第150)

译文:李崇的上表,是为了消除祸乱于未发之时,制敌取胜于无形之中。魏孝明帝既不能采纳他的建议,到祸乱产生之后,不但没有半点愧谢之言,反而更把这认为是李崇的罪过,那个不明智的君主,怎么可以同他谋事呢!《诗经》云:“听到美言便应对,闻诵诗书则陶醉,良善之言不采用,反责我等行逆罪。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摘句:“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意思是,消除祸乱于未发之时,制敌取胜于无形之中。

读古句194.销祸未萌

读后随笔

“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意思是说,消除祸乱于未发之时,制敌取胜于无形之中。这是一种治乱制胜的战略思想。本来,实施这一争取主动的策略思想,可以遏制恒、朔两地的动乱,确保边境的稳定。可是,没有被魏肃宗所采纳,结果酿成苦果,恒、朔之地贼寇蜂起,局面难以收拾。

“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是李崇上表皇帝的目的所在。李崇是北魏的尚书令,又为皇帝的贵戚。当时,他的上表原本是好意,反被认为是一种罪过。到祸乱产生之后,又想派李崇去处理那里的问题,认为他是“符合众人之心”的人选。可是,李崇不再去做那种好心不得好报的事了,他以“年已七十”、“疲病在身”为由,加以推辞了。正如司马光所说:“彼不明之君,乌可与谋哉!”《诗经》中说:“匪用其良,覆俾我悖。”其意正是这样:良善之言不采纳,反而责备我等行逆罪。

销祸与制胜,字义不一,乃有相通。销祸,削除战乱;制胜,制敌取胜。祸与胜,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可以构成一种相同的战略思想。“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又有某些联系。从战争的观点看问题,用武力销祸,就应该克敌制胜,敌不克,祸难销;用武力去战胜敌人,才能消除战乱。其实,无论是“销祸于未萌”,还是“制胜于无形”,本意是把灾祸、战乱解决在形成之前,即未萌无形之中;都有一个预测在先,即防于未然的问题。古云: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告诉人们,做明智聪明者,包括销祸、制胜在内,凡事注重未萌无形。

销祸未萌,与成语防患未萌有同等含意。清代学者黄彭年《代刘蓉函件》之一:大局所关,防患未萌,当局必有远虑。指的是在祸患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要加以防范消除。有一古代故事,说从前有一人去探望他的朋友,见朋友家炉灶设计不合理,便提出改灶搬柴的建议,主人没有采纳。不久主人家房子着火,人们纷纷帮助救火,主人备酒杀牛感谢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者,有人提出应该感谢那个改灶搬柴的人。假如主人早听从改灶搬柴人的意见,便可以销祸未萌,这是太深太深的教训。(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