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187.即墨之战

(2016-10-23 06:56:48)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五时间:公元前279年。地点: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参战方:齐军与燕军。兵法:待敌可胜。今评:值得研究的军事课题。

读文摘记

原文:田单乃收(即墨)城中,得牛千馀,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者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杀骑劫,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复为齐。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走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焉。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资治通鉴》第4卷)

译文:田单在即墨城中搜罗一千余头牛,给牛披上大红绸衣,绘上五彩天龙花纹,在牛角上绑束尖刀,而在牛尾绑上灌好油脂的苇草,然后点燃,趁着夜色,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牛冲出,后面紧随着五千壮士。牛尾巴被火燎烧,都惊怒地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大惊失色,看到牛身上都是天龙花纹,碰到的不是死就是伤。加上城中敲锣打鼓呐喊,老弱居民也击铜器助威,响声惊天动地。燕国军队万分恐惧,纷纷败逃。齐军趁乱杀死燕军大将骑劫,追杀逃亡燕军,所经过的城邑都叛离燕国,再度归顺齐国。田单的军队越来越多,乘胜而入,燕军日日望风而逃,逃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复归。田单于是前往莒城迎齐襄王回国都临淄,襄王册封田单为安平君。

读后随笔

成功的即墨反攻。即墨之战最精彩的地方,是“火牛阵”。说的是齐将田单率军在即墨转守为攻,用“火牛”开道,以鼓锣助威,大举进击燕军。燕兵见状,吓得魂飞魄散,冲得七零八落,出现了燕败齐胜的大好局面。即墨之战爆发在公元前279年。当时,燕国军队攻占了齐国大部分地区,只有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未被沦陷。齐国大将田单奉命即墨抗击燕军。在燕强齐弱的情况下,田单只好在城内苦苦防守。在防守中,田单采取多种措施,巩固自己,消磨敌人,等到时机成熟,马上反守为攻,冲向敌营,节节取胜,不久就收复了全部失地。

成功的即墨防守。其实,齐军的防守也很精彩。可以说没有即墨中的顽强防守,便没有即墨中的成功反攻。正因为守得住、守得好,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资治通鉴》第四卷中有较长篇幅的记载,现简略梳理如下:田单下令在城内祭祀祖先,用祭饭引来四处飞鸟争吃,盘旋落到城中,看到这番景象无不感到这里是吉祥之地。又暗中立一士兵“做神师”,城中军民好象吃了定心丸,以为天神已派军师下界相助。用计谋促成燕军割去战俘鼻子,让城中守兵感到凡投降者都会遭割鼻命运,决心坚守不降。再用反间计使燕军在城外挖坟焚尸,齐人在城上远望,无不痛哭流涕,争相请求出战。这时,田单知道军民可以死战了,于是带头拿起版锹,与士兵一起筑城,把自己的妻妾编进军队,还分发全部食品犒劳将士。田单下令让披甲士兵都潜伏在城下,只以老弱者、女子登城守卫,又派人去燕军中约定投降,燕军完全把注意力放在欢呼庆胜上。田单还在城内百姓中募集到一千镒金银,让即墨城的富豪送给燕军大将,说:“我们马上就要投降,请不要抡夺我们的家族!”燕将大喜,立刻应允并更加松懈戒备。

成功的时机把握。通常认为,即墨固守与反攻的成功衔接,关键是正确地把握了战机。从兵法意义上说,战机问题是个“待敌可胜”的问题。何谓“待敌可胜”?《孙子兵法》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意思是,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战胜。我不被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敌人什么时候可以战胜则在于敌人那里是否有隙可乘。很明显,“待敌可胜”就是等待敌人可以战胜。敌人可不可胜,如果可胜,意味着战机到来;假如不可胜,说明时机还不成熟。敌之可胜固然在敌,但也有一个“我之不可胜”问题。也就是说,还有一个保护和发展自己的问题。一旦自己在保存与发展中变得不可胜,敌方也就相应地可胜了,尽早消灭敌人的机会就增大了。田单在即墨防守中正是这样去做的。你看,他一面巩固阵地,通过“弄鸟立神”,稳定人心;利用燕军“割鼻挖坟”,激发对敌仇恨;举措“筑城犒劳”,提高抗燕热情。一面等待时机,用“送金假降”,麻痹敌将;用“老弱守城”,松懈敌兵。不久终于等到燕军可以战胜的机会来了,于是果断布出火牛阵,一举击溃敌军。

“待敌可胜”是值得研究的军事课题。今天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强者常常对弱者以武力相威胁,围着追着炫耀强势。因此,弱者在强敌威胁面前,如何保存和壮大自己?一旦战争来临,又如何去发现把握战机打击来犯?很有必要联系实际研究这个课题,从而增强打好以弱制强战争的自觉性。

打好以弱制强战争,要在“待敌可胜”上确立正确的认识。在军事斗争中,想要以弱制强,就要正确认识“待敌可胜”。其一,要客观地认识强敌。强敌强在哪里,弱我弱在何方,我与他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掌握,不扩大,不缩小。其二,要正确地认识强敌的可胜点。任何敌人都有自身的薄弱环节,有薄弱环节就有可胜点。即便是“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也会存在被人所用的可胜点。其三,要辩证地认识等待问题。等待战胜敌人虽有消极影响,但也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办法是积极而有作为的去发现、捕捉、利用对手的可胜点。美国曾经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战前,美军就大肆炫耀自己的新式武器和作战方式;战中,展开“闪电攻势”,陆空并进、长驱直入,大有不可战胜之势,似乎是一场尽善尽美的战争。其实在开战之初,就显露出不少败点。他们以“一周之内拿下巴格达”的决心,仓促发起地面攻势,结果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麻烦,使“一周速决”的意图落了空。这种急躁仓促现象,就是可胜点。只不过伊军的实力太弱,又难以抓住战机,所以,可胜点轻易放过去了。如能针对这些可胜点,进行有效打击,即便打不过美军,也会给美军造成更大的麻烦。

       打好以弱制强战争,要在“待敌可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般地说,强胜弱败是战争胜负的基本规律,但在一定条件下,以弱胜强还是可能的,这是辩证法所揭示出的道理,也是战史上所证明的事实。这里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有效的方法,加速敌之“可胜”,做强己之“不可胜”。即敌能被我战胜,我却不能被敌战胜。如能从这两方面下功夫,做实做细做好备战,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我由弱变强、敌由强变弱,从而战胜强敌。抗日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是强弱悬殊。在军事力量处于劣势地位的我军,最后却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正义的战争、人民的支持等等,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不断地创造“待敌可胜”的条件。在这期间,我军充分利用战场上的时间、空间等,制约和削弱敌人,使己方的力量得到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消耗敌军的军力、经济力乃至士兵的精力,以达到在战略、战术上消耗拖垮敌人。这样,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使强敌“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从而成为可胜之敌,最终被打败。这种“待敌可胜”的经验,是难得的宝贵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