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185.桂陵之战

(2016-10-18 09:50:51)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三时间:公元前353年。地点: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参战方:齐军与魏军。今评:未来战争中的“围魏救赵”,应建立起全新的“围救”样式。

读文摘记

原文: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资治通鉴》第2)

译文:田忌准备率兵前往赵国,孙膑说:“排解两方的斗殴,不能用拳脚将他们打开,更不能上手扶持一方帮着打,只能因势利导,乘虚而入,紧张的形势受到阻禁,就自然化解了。现在两国攻战正酣,精兵锐卒倾巢而出,国中只剩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军急袭魏国都城,占据交通要道,冲击他们空虚的后方,魏军一定会放弃攻赵回兵救援。这样我们一举两得,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给魏国国内以打击。”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策。十月,赵国的邯郸城投降了魏国。魏军又急忙还师援救国内,在桂陵与齐国军队发生激战,魏军大败。

读后随笔

公元前353年,齐国派大将军田忌率军救赵,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打败魏军。当时,赵国和魏国的精兵锐卒都倾巢出动,打得难解难分。如何达到救赵目的?孙膑献上“批亢捣虚”一策,即因势利导,率军袭击魏空虚的后方。田忌按孙膑的计策行事,果然魏军放弃攻赵,急速还师援救国内,被齐军打得大败。这样,齐军既打击了魏军,又解救了赵国,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桂陵之战,史称“围魏救赵”。为何称“围魏救赵”?简单说来,此战本是齐国为救赵而进行的战争。在赵军被魏军打得难以招架之际,齐国出兵救赵,谋略是:“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即不到赵国与魏军直面交锋,而是乘虚阻禁,将魏军主力引开。谋略实施后,魏军主力果真弃赵而去,至桂陵败北,从而化解了赵国的危机。这就是历史上的“围魏救赵”。后来,人们把“围魏救赵”作为《三十六计》之一,并加以研究和运用,成为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战法。

《三十六计·胜战计》中说:“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大致意思是,进攻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进攻;攻击敌军的强大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有效。其基本思想是攻其必救,在敌人敏感的部位开刀,迫敌放弃或改变原来的作战企图,以实现自己一箭双雕、一举两利的作战目的。“围魏救赵”作为胜战计,其核心是避实击虚。虚实是军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故筑堰。”正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云:“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只有象桂陵之战中的齐军那样,因势利导、乘虚而入,才能攻其必救。

“围魏救赵”在未来战争中仍有作用。未来战争与古代战争有很大的不同,“围魏救赵”不可照搬照套,而要适应变化创造性地运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大量高精武器装备将投入使用,交战双方将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既给“围救”加大了难度,同时也为“围救”留下了机遇。应该看到,武器装备再先进、兵力部署再强大,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弱点和短处,其中有的弱点和短处往往更加致命。所以,在未来作战中,不只是简单地“围此救彼”、“批亢捣虚”,而要把握“围”与“救”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全新的“围救”样式,在武器装备上围其之短,以打短而克其长;在兵力部署上围其之弱,以攻弱而破其强,从而使敌人攻我的目的难以实现。也就是说,要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和致命弱点,避敌锋芒,以实击虚,实施有效的精确打击、节点打击,以较小代价快速获取“一举两得”的战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