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185.郑国凿渠
(2016-10-17 06:06:53)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09】水利大师的故事
读文摘记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受韩命赴秦,游说秦国修渠,企图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东征。秦王嬴政采纳其建议,征发大量民工,由他主持开凿修渠。期间,虽然意图败露,但秦王仍然让他继续施工。渠成后,使秦国成为富庶之邦,因而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原文: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吏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邻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锺,关中由是益富饶。(《资治通鉴》第6卷)
译文:秦始皇帝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想要消耗秦国国力,使它不发兵东征,便派遣水利家郑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从仲山起,开凿一条西引泾水、北沿山、东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进行中,秦王觉察到了韩国的意图,为此要杀郑国。郑国说:“我确是为韩延长了几年的寿命,但是这条灌溉渠如果修成了,秦国也可享万世之利啊。”秦王于是命他继续主持施工,完成了此项工程。这条水渠引淤浊而有肥效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的收成都高达六斛四斗,秦国的关中一带因此渐渐富裕起来。
读后随笔
郑国被称之为古代水利大师,名副其实。在那种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像这样的专家想做点事情、搞个工程,实在是一件难事。要么,被军事所毁灭;要么,被政治所扼杀。然而,郑国在军事政治之中寻找自己发挥作用的空间,从韩国到秦国冒着生命危险,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郑国渠”。由此,水利大师郑国引泾凿渠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据史书记载,战国末年,七雄之首的秦国日益强大,正待实施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方针,邻近的韩国又弱又小,首当其冲,岌岌可危。韩国了解到秦国好大喜功,于是便派水利专家郑国,去劝说秦国利用优越的水利条件,开凿大型的渠道灌溉工程,企图借此使秦国劳民伤财,顾不上、也不再有力量向东征伐,从而保全韩国。当时秦王并没有看破这一阴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征调大量人力、财力,大干起来。
这条渠道工程十分艰巨浩大,渠首在今天陕西省泾阳县的船头村西边的泾河岸边;引来泾河之水,东流经过今天的泾阳、三原、高隆、富平、蒲城、白水等县,行300多里,注入洛水。中间要穿越好几条天然河道,很可能是采取了立体交叉的种种技术措施,或许还设置了大型闸门进行控制,其技术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此项工程,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完成共用了10年时间,就今天来看,也算是了不起的一项工程。
此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更可怕的是来自政治上冲击和干扰。据记载,秦王不久察觉到这次凿渠,是韩国“疲秦”的诡计。于是,要以间谍罪处死这位技术高超的韩国专家郑国。谁知,郑国有胆有识,事到临头毫不畏惧,却说出了一番天大的道理。他对秦王自我解辩道:“当初是想加害于秦国的,但是水渠一旦修成,对秦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看来,我为韩国只不过赢得延缓几年的寿命,为秦国倒是建树了千秋万代的功业哩!”一席话,字字是实,句句在理,终于打动了秦王,准其继续组织施工,直至大功告成。
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建成了。它自中山西瓠口(今陕西泾阳)引泾水东流,至三原北会合浊水,利用浊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东经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由于干渠建在渭北平原的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整个灌区都能自流引水灌溉,显示出了高超的测量和设计水平。此渠长三百多里,“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灌溉面积约等于现在280万亩),亩收一钟(六斛四斗),使关中一带由盐碱地变成了一片沃野,对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秦国人为了感激这位水利大师修渠的功劳,把这条渠命为“郑国渠”,以表示对人才、对技术的尊重。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发挥了它的灌溉效益,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今天,引泾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在泾阳县王桥镇西部的张家山,保存着历代引泾渠首遗址,如同天然的水利断代史博物馆,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