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84.浊泽之战
(2016-10-15 07:52:47)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军事篇之二】时间:公元前369年。地点:浊泽(今山西运城境)。参战方:韩、赵联军与魏军。今评:联合作战中的战略与战术问题。
读文摘记
原文: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罂,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罂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资治通鉴》第1卷)
译文:魏国大夫王错出逃投奔韩国。公孙颀对韩懿侯说:“魏国内乱,可以乘机攻取。”韩懿侯于是与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魏国,在浊泽地方大战,击败魏军,包围了魏国都城。赵成侯建议说:“杀掉魏罂,立公中缓为魏国国君,然后割去其地退兵,这对我们两国是最有利的做法。”韩懿侯说:“不妥。杀死魏国国君,是强暴行为;割地后才退兵,是贪婪的表现。不如让两人分别治理魏国,魏国分为两半,比宋国卫国还不如,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魏国的威胁了。”赵成侯不同意。韩懿侯十分不快,率领他的军队乘夜间不辞而别。赵成侯也只好怏怏退兵归国。魏罂于是杀死公中缓,即位称为魏惠王。
读后随笔
公元前369年,韩、赵两国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打败魏军后,紧紧包围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胜利指日可待。就在此时,韩懿侯与赵成侯在胜利后的“杀君割地”问题上,产生了不同意见。由于两种意见难以统一,联军开始裂变,各自退兵归国。魏罂借机复燃,杀死公中缓,自称魏王。
浊泽之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联合作战。即韩、赵联合攻打魏国。军事上的联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力求一致,来不得半点将就与凑合。思想将就,临时凑合,就容易联而不合。韩、赵尽管在战术层面上结成一定的联盟,但在战略层面上却未能达成一致。因此,当韩、赵联军破魏节节取胜时,在“杀君割地”问题上产生分歧,赵成侯主张除掉魏惠王而立公中缓,割取魏的土地后撤军。韩懿侯则主张使魏惠王与公中缓分魏而治,魏一分为两,力量削弱,就可以免除威胁。由于赵成侯与韩懿侯在战略上各有自己的盘算,两种意见难以统一,韩、赵联合体开始分裂,各自不战而退,使眼看到手的胜利成果付之东流。从表面看,好象韩、赵联军打了胜仗,实则打了一场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的败仗。
军事上的联合,说到底也是一个利益问题。从浊泽之战中,较为明显地看出这一点。韩、赵之所以能够联合出兵,是因为他们的眼睛都盯上了魏国,都想从魏国得到自己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可以不谋而合。但这种合很有限,也很脆弱。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想法。当自己利益和想法,得不到满足时,联合体难以维系,破裂之势不可避免。韩、赵的联合破裂,证明他们并非赢家,反使敌手魏国躲过一劫。应该说,此时也不意味着魏国的胜利,只不过是争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一场大难之后,魏国向何处去,是死是活,全靠他们自己。
浊泽之战,还涉及到一个战术效应问题。其实,在战略上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谈论战术效应是毫无意义的,不仅不会发挥正面作用,反而常常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在战略动向一致的前提下所组成的联合,其战术才有真正的意义,它所产生的效应,不只是“1+1=2”,而往往是“1+1>2”。拿破仑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战术组合:2个马木榴克兵绝对能打败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榴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榴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能打赢1500个马木榴克兵。对于这种组合,不只是单纯的战术性组合,而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战略问题。假如有的法国兵从根本上就不愿意同马木榴克兵作战,1000个法国兵还能打赢1500个马木榴克兵吗?所以说,只有在战略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科学的战术组合,才是战斗力的“倍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