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184.荀况议兵
(2016-10-14 06:18:05)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08读文】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即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为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效法文、武、周公之道。
原文:陈嚣问荀卿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卿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资治通鉴》第6卷)
译文: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陈嚣问荀况说:“您议论用兵之道,总是以仁义为根本,而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既然如此又怎么用兵打仗呢?一切用兵之事都是为了争夺攻伐啊。”荀况说:“并非像你所理解的这样。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才憎恶害人的人;义者循理,正因为循理,才憎恶作乱的人。所谓用兵之事,其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攻伐。”
【读后随笔】
荀况与陈嚣的对话,涉及的只是军事问题。荀况的廖廖数语,把军事与仁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按照他的议兵,告诉人们用兵打仗就得坚持仁义为本,以仁禁暴,以义除害。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所说的军事仁义,就是让文明扼制残暴,用正义战胜邪恶,从而打造文明之师、正义之师。
荀况的一生并未带过兵、打过仗,只是在学术领域做过较为深刻的研究和批判,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观点,著有《荀子》三十二篇。说他是古代思想家无人提出质疑,但说他是古代军事家恐怕多有微词。然而,他对军事问题从多层面侃侃而谈,尽管所提及的仁义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有其独到之处。
仁义之君。用兵需要什么样的君主?荀况说:“我所听说的古人用兵的道理是,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百姓。弓与箭不协调,就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不协力一致,即便善御的造父也无法将马车赶往远方;士兵与百姓不和睦如鱼水,即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有必胜的把握。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荀况又说:“仁人的军队,集结起来即为一支支百人的部队,散开时便可各自为战;延长伸展好似莫邪宝剑的长刃,碰上的即被斩断;短兵精锐仿佛莫邪宝剑的利锋,遇到的即被瓦解;安营扎寨稳如磐石,顶撞它的,角即遭摧折而退却。”强大的军队只能由仁义之君来统御,仁义之君用兵的要领在于爱民正义;有了这样的君王,尤如《诗经》所言:“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周武王就是这样,他坚定地竖起大旗,诚敬地举起大斧,其势如熊熊烈火,谁还敢把我的军队阻拦!
仁义之师。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军队?荀况分析了齐、魏、秦、二公和汤武等军队的状况,认为齐军注重技巧,魏军注重择勇,秦军注重精锐,桓公、文公注重守纪,唯有汤武注重仁义。荀况几经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齐国善技的军队无法抵抗魏国择勇的军队;魏国择勇的军队无法抵抗秦国精锐的军队;而秦国精锐的军队却不能抵挡桓公、文公守纪的军队;桓公、文公守纪的军队又不能抵挡商汤、周武王的仁义军队。”由此看来,仁义之师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所以荀况断言:“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则作而兼殆之耳。”意思是,诸侯中哪个能够精尽仁义之道,便可起而兼并几国并使它们陷入危急的境地。
仁义之将。军队需要什么样的将领?荀况认为将领带兵打仗应该具备“六术”、“五权”、“三至”。他还认为,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不能成为将领;具备了上述条件的虽然可担当将领,但不一定是好将领。什么是好将领?荀况说:“慎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旷,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也就是说,只有将仁义贯彻始终,慎待六术、五权、三至,这样的将领便是天下无人能及的神明将领。
仁义之士。打仗需要什么样的士兵?一般地认为,需要勇敢守纪的士兵。但在荀况看来,一般地谈论勇敢守纪无助于士兵,只有从仁义的高度去教化,才能有效地激发战斗精神,使士兵自觉地为仁爱与正义去献身,这才是真正的听从命令、勇敢作战,战场上就会呈现这样的场面:“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上大夫死行列”。也就是说,将领擂鼓三军,至死也不弃鼓而逃;御手驾驭战车,至死也不放松缰绳;百官守制杀敌,至死也不离开岗位;大夫尽心效力,至死也不脱离自己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