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82.辽朝时期的辽地
(2016-10-08 06:13:46)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辽宁篇之三十八】时间:公元916—926年。现址:辽宁。古人:耶律阿保机。古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从称帝建国到平灭渤海国之后,辽宁所有地区都处在辽朝统治者的统治之下。史称“辽宁历史上的辽朝”。
读文摘记
原文:契丹阿保机自称皇帝,国人谓之天皇王,以妻述律氏为皇后,置百官;至是,改元神册。……契丹主攻勃海,拔其夫馀城,更命曰东丹国。命其长子突欲镇东丹,号人皇王,以次子德光守西楼,号元帅太子。(《资治通鉴•第269、275卷》 公元916、926年)
译文: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王阿保机自称皇帝,契丹国人称他为天皇王,以他的妻子述律氏为皇后,设置百官;至此,契丹王改年号为神册。……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契丹王阿保机向渤海国发起进攻,攻下了夫馀城,下令改名叫东丹国。命他的长子突欲镇守东丹,号人皇王,他的次子德光分守西楼,号称元帅太子。
读后随笔
辽宁简称“辽”。此意,取自辽河而不是辽朝。然而,在辽宁的历史上确有个辽朝。在我国历史上,当中原处在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而北方却处在辽朝时期。辽朝,是以契丹贵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它统治中国北方包括辽宁全部达两个多世纪之久,即从契丹人于公元916年建国起,到公元1125年被女真族灭国止。辽太祖的统治,是辽朝的早期统治。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姓耶律,名律乙,字阿保机,庙号太祖。阿保机是辽朝开国君主,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合并了契丹七个部落。他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与商业。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他建立国家,自称皇帝,国号契丹,后改“大辽”,亦称“大蕃”、“上国”,建元“神册”,表示自己的国家是接受上天神的册封,建都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辽太祖北征平灭渤海国后,将渤海国改为东丹,留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史称东丹王。这一胜利,表明辽朝完全统一了东北。也就在这个时候,辽太祖患病而亡,其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阿保机之死,标志着辽太祖时代的结束,而辽朝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仍然统治着辽宁。由于《资治通鉴》记载史事到公元959年止,所以关于辽朝的记载并不多。不过,从不多的记载中仍然可以看出,自辽太祖建国称帝以来,辽朝在辽宁地区的行政建置上,设有上京道、中京道和东京道,进行着全方位的统治。也就是说,今辽宁所辖地区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都处在辽朝的管辖和统治之下。
这个时期的沈阳。《沈阳历史沿革》载:沈阳别名盛京、奉天,最早称候城。沈阳因地处沈水(浑河)之北而得名。它位于辽宁中部,东北第一大城市。辽代初,辽太祖移民至此,修筑土城,并在沈阳设沈州。据《辽史·辽太祖》记载,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把从河北三河、蓟县掳来的民众,安置在沈阳这座古城内,并在旧地重修方形土城,命名为沈州。“诏徙檀,顺民于东平、沈州”。经考证,辽太祖时期所建的沈州土城,其规模不大,周长只有二里二百步,城内东西方向一条街道,大体相当于今南中街路,中点在今中心庙处,分别向西和向东延伸,两端的出口即东西二门,东门在今大东门与小东门之间,西门在今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沈州城城址与古候城城址大致相同。
这个时期的大连。历史沿革:大连别名滨城,旧名达里尼、青泥洼,位于辽宁最南端,有中国地图鸡嘴位置之称。辽代时,大连属东京道辽阳府辖区。早在公元907年,大连地区就成为契丹的统治区。辽太祖灭渤海国后,改渤海为东丹国,大连地区属东丹辖区。据《辽史》记载,因大连地区当时地广人稀,辽便将今吉林农安一带的扶余城女真人移入大连地区,设一个州管理,取扶余城的“扶”字做为州名,称扶州,并修建一座土城作为州的治所。同期,又将今辽宁新宾南苏一带的女真人移入今普兰店以南地区,也建一州,取南苏的“苏”作州名,称为苏州,也在今金州北建筑一土城,作为苏州的治所。二州“编户数万,垦耕千余里”。
这个时期的鞍山。历史沿革:鞍山简称鞍,因一座形似马鞍山峰而得名,位于辽宁中部。辽朝时期,今鞍山境域原有州县数度易名,均隶属于东京道辽阳府。鞍山早在辽朝前,就以铁矿著称,“矿体大而集中,埋藏浅,易开采”。契丹建国前,已有炼铁“坑冶”的手工作业法。建国后尤其灭渤海后,辽太祖牢牢地控制了今鞍山地区,因为这里多有铁矿,故成为其采冶的基地。辽太祖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将此地命名为“铁州”,在这里建有很多冶铁场,设立“铁榷”,专门管理采冶业。据记载,辽太祖南征幽、蓟,在还军路上发现银、铁矿,命置矿冶,冶炼者大多是俘虏的汉人。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鞍山附近发现,深达18米的辽代矿坑。
这个时期的抚顺。历史沿革:抚顺位于辽宁东部,地处浑河冲积平原上,三面环山,是一座带状城市。抚顺辽代属东京道贵德州。今抚顺之地,其前身谓之贵德州。辽初,契丹国在此设贵德州,“贵德”二字,源自贵端水(今浑河)之意。“抚顺”这一名字,始见于后来的明朝,其意是“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不论称贵德,还是叫抚顺,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燃煤蕴藏丰富,稳固东北“煤都”地位。早在隋唐时,高句丽地方政权占据这里,并在此大量开采煤炭,不仅供应给本地使用,还大量输出到中原,被中原人称之“高丽煤”。唐灭高句丽后,契丹人统治着这里,继续大量开采煤炭资源,也继续向中原输出煤炭。辽太祖所创建的契丹国,从中得到了雄厚的资金收益。
这个时期的本溪。历史沿革:本溪旧名“本溪湖”,位于辽宁东南部,此地矿藏丰富,有“地质博物馆”之誉。公元909年,契丹占据辽东,本溪地区属契丹部族的辖地;公元919年,契丹修辽阳故城,改置东平郡,本溪地区属东平郡;公元926年,辽太祖灭渤海国,改其地为东丹国,是时桓仁县属东丹国。本溪地区矿产丰富,尤以优质铁矿资源而著名。这种优质铁矿,可以炼成“镔铁”。《辽史》记载:“梁水之地,乃其故乡,地衍土沃,有木铁盐鱼之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十分喜爱包括本溪在内的梁水(今太子河)流域,更是喜爱这里的“镔铁”。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辽太祖一建国就称“辽”。“辽”在契丹语中为“镔铁”之意,用“镔铁”为国号,“取其坚也”,象征着契丹人顽强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这个时期的丹东。历史沿革:丹东原名安东,位于辽宁东南部。辽代在丹东地区建宣州、开州、穆州和来远城。宣州城在今东港市宣城村,开州城在今凤城县,穆州城在今东港市西土城,来远城在今九连城。丹东城区是古代鸭绿江畔的军事要地,辽王朝举兵东征,往往在这里展开军事行动颇多。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一直打到鸭绿江边。《鸭绿江晚报》载,辽太祖曾巡视辽东,到过丹东地区,钓鱼在鸭绿江上。不仅辽太祖来过丹东地区,以后几代辽帝也来过此地。有一次,辽道宗耶律洪基在黑山猎一虎,一片欢腾,皇后萧观音还即兴赋诗一首:“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哪教猛虎不投降。”
这个时期的锦州。历史沿革:锦州古称“徒河”,位于辽宁西部。在辽代,锦州分属中京道和东京道辖。公元911年至926年,辽太祖“以汉俘建锦州”。当时,辽太祖将中原地区善于养蚕纺织的汉俘集中在一起,发配到辽西设立州府统一管理,生产专供辽朝皇家使用的绫帛绸锦,并以锦缎、锦衣、锦绣中的“锦”为此地命名,锦州之名始于此时。从这时起,锦州也成了辽朝的风水地。据考证,在锦州北镇城北10公里有辽代帝王陵墓群。该墓群占地16平方公里,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显陵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太子耶律倍的陵墓。在显陵附衬陵下葬的是耶律倍的长子、辽第三代皇帝世宗耶律欲,世宗皇后肖葛只、皇妃珍氏,耶律倍的三子平王耶律隆先和四子晋王耶律道隐。乾陵是辽世宗的长子景宗耶律贤的陵墓,在附衬乾陵下葬的是景宗皇后肖燕燕,景宗次子秦晋王耶律隆庆,秦晋国妃肖氏;耶律庆长子魏王耶律宗政,次子鲁王耶律宗允和三子。在这里下葬的还有辽代名相耶律隆运和辽代最后一位皇帝天祚耶律延喜。
这个时期的营口。历史沿革:营口别名没沟营,曾称辽口、历林口,位于辽宁中部,地处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左岸,西面朝海,南面与大连接壤。营口地区在辽代,大部属东京道辽阳府管辖。辽破渤海国后,按照辽太祖的规划与设计,将原渤海国的一些州县民众包括汉人迁到营口地域内设州建城居住,在今熊岳镇设卢州领熊岳县,在今汤池镇置铁州领汤池县,在今岳州古城设耀州领岩渊县,在辰州设节度使领建安县,在归州设州观察领归胜县,还设有曷苏馆大王府。由于大批人口的迁入,带来大批劳动力和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时的营口地区生产发展,手工业品增加,商业繁荣,交通也较为发达。例如当年的辰州(今盖州)就是这样,“井邑骈列,最为冲会”(《辽史·地理志》),可见是相当的繁华。
这个时期的阜新。历史沿革:阜新之名源于“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位于辽宁西北部。今阜新地区在辽代分属上京、中京、东京三道。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在阜新地区活动。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后,阜新便成为他们的“腹地”。辽将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汉人、渤海人迁入阜新,作为奴隶分给契丹贵族,令这些奴隶筑城。这种贵族领地城邑制叫“头下军州”,系契丹贵族的私家州城。辽代这样的“头下军州”,在当年的阜新地区所占的分量很重,有徽州、成州、懿州、欢州、壕州、滑州、顺州等。《辽史》记载,辽世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等多位皇帝都曾到过这里,仅辽一代,就从阜新走出六位皇后、数十位王侯。考古工作者考证,阜新全境发现辽代墓葬50多处,其中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肖氏的墓地就有10处之多。
这个时期的辽阳。历史沿革: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位于辽宁中部。辽朝时期,辽将襄平改为辽阳后,隶属大辽国都东京辽阳府,并设东京道。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第二年修葺旧城,改为东平郡。公元928年,改辽阳府为南京,并迁东丹国首都于辽阳。辽阳作为辽朝陪都,五京之一,东丹国在此存在50多年。辽朝设立的东京辽阳府下辖九县:辽阳、仙乡、鹤野、析木、紫蒙、兴辽、肃慎、归仁、顺化。辽阳旧城就是当年的东京辽阳府所在地。辽朝东京辽阳府是与上京临潢府齐名的,其城制模仿汉制,城高三丈,幅员三十里,共设八门。宫城在东北,高三丈,宫墙北有开国皇帝耶律的御殿。这个时期的辽阳城,人口达到30万,手工业、商业都相当发达,成为当时东北的中心城市。
这个时期的铁岭。历史沿革:铁岭是铁岭卫的简称,位于辽宁北部,地处松辽平原中段。辽代时,铁岭不叫铁岭,曾称银州。其境域大部分属东京道辽阳府,银州是由富州演变过来的。辽太祖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灭渤海国后,渤海国富州兴银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银冶更名”,富州为银州,后辽又将银州迁入沈阳与开原间,因而此地便成了银州。史籍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将铁岭卫迁到银州城,从此铁岭取代银州而名世。辽朝对银州(今铁岭)加强控制与管理,在此境内设置了双州、肃州、韩州、铜州等一批州县。同时还修筑了州城。据《金辽志》载,铁岭卫城,即辽代银州故城,“周围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阔三丈”。
这个时期的朝阳。历史沿革:朝阳古称龙城,位于辽宁西部,是三燕帝都所在地。隋唐时,被称“隋唐王朝的中央政府与东北各族往来的枢纽”。辽朝时,朝阳属中京道大定府,是历史上设置州县最多的,也是社会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到辽圣宗时,社会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民众和寺院经济都相当富裕,这诸多因素,促使朝阳佛教在原有基础上又跨进一大步,达于极盛。当时塔寺建筑遍布城乡。据普查统计,迄今可考的寺塔就有52座之多,完好保存至今的佛塔14处,居北方之首。著名佛寺有华严寺、天庆寺、灵感寺、灵岩寺,建昌寺等;著名佛塔有朝阳北塔(延昌寺塔)、南塔、摩云塔(云接寺塔)、大宝塔、青峰塔、八棱观塔、黄花滩塔、东平房塔、喀左县城的利州塔等。这些寺塔大多规模宏大,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堪称古代建筑之珍宝。
这个时期的盘锦。历史沿革:盘锦位于辽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盘锦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是全国最大的稠油、超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有“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的说法。唐平定高句丽后,盘锦归渤海国显德府;辽灭渤海国改东丹国后,盘锦境域属显州奉先军。显州地区在今锦州市北镇一带,奉先(今北镇西南)是显州治所。当时虽然未发现这一带有丰富的石油,但显州在辽代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辽王朝有数十位乃至更多的皇族人物葬在此地的医巫闾山,已经查清的有四位辽代皇帝、三位皇后、七位王爷和一位王妃。辽王朝还在这里设立了显、乾二州两个奉陵邑,奉先治所被称之为辽代“第二政治中心”。在今盘锦地区发现有辽代遗址,出土过很多辽代的典型文物,如布纹瓦残片、白灰釉瓷片等。尤其是盘山县太平乡出土的一方铜印,正面为“汧王之印”,背面有“乙辛宁大王”、“大安十年”字样。专家破译,这是公元1094年,辽代耶律皇族成员的一方官印。
这个时期的葫芦岛。历史沿革:葫芦岛,原称锦西,位于辽宁西南部,西接山海关,被誉为“关外第一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国后,辽宁地区尽归辽国,葫芦岛也自然纳入其版图。当时,葫芦岛地区主要在中京道管辖范围内。在辽代文化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播佛教,在各地大建佛寺和佛塔。实际上,建寺立塔成了辽朝统治者进行思想统治的一大特色。当年的葫芦岛地区也带有这一特色,建起了不少佛塔,保留至今的有位于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的安昌岘塔、位于兴城市白塔乡塔沟村的白塔峪塔、位于兴城红崖子乡二道沟村的磨石沟塔、位于绥中县永安乡塔子沟村的妙峰寺双塔。尤其是兴城觉华岛(菊花岛),竟成了佛教圣地。在此岛上,讲经布道,信众不绝,名播四海;香火缭绕,钟声沸扬,热闹非凡,葫芦岛市兴城觉华岛成为北方的佛教重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