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182.毛遂传奇

(2016-10-07 08:38:41)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合众篇006读文]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秦围邯郸(今属河北),平原君到楚求救,他自荐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谈判,不得要领,他直说利害,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从此,毛遂声威大振,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原文: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我与之俱,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乃与之俱,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资治通鉴》第5卷)

译文: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赵胜准备挑选门下食客中文武双全的二十人一起前往,但只挑出十九人,剩下的都挑不出来了。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向赵胜自我推荐。赵胜说:“贤良人才为人处世,好比锥子在口袋中,锥尖立即能露出来。如今先生来到我门下已经三年,我左右的人没有谁称赞过你,我也未曾听说过你的作为,说明先生没有什么长处,先生不能干,先生留下吧!”毛遂说道:“我不过今天才请你把我放到口袋里而已!如果早把我放进去,我早就脱颖而出了,岂止露出个锥尖呢!”平原君赵胜于是让毛遂一同赴楚,另外十九人都相视嘲笑他。

[读后随笔]

“毛遂自荐”与“脱颖而出”,是连在一起的,说的是同样一件事。公元前258年秦国攻打赵国邯郸时,毛遂主动要求与平原君一道到楚国去搬求援兵。这时,他的食客“战友”嘲笑他,认为他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可是,他到了楚国后,却一展大智大勇才华。当平原君与楚王言合纵未决时,毛遂按剑上前,陈述利害,谈古论今,有板有眼,有条有理,终使楚王同意派出援兵,协同抗秦。博得平原君及其随从的一致赞誉。下面,是毛遂面见楚王的记载:

原君至楚,与楚王言合从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之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以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等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从而归,至于赵,曰:“胜不敢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

“脱颖而出”,是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尤其是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以出神入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活龙活现,跃然纸上,为毛遂这个小人物做了一篇光照千秋的大文章。鲁迅对《史记》称赞有嘉,他说这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诚哉斯语!

从“毛遂自荐”到“脱颖而出”,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毛遂确有真才实学。他在楚国的所作所为,就证明了这一点。楚王看到毛遂的勇气,产生畏惧之感;听到毛遂的陈述,连连点头。二是选择了实现毛遂价值的最佳时机。秦国兵围邯郸,说服楚王出兵救助,此举非他莫属,倘若此时不自荐,便会永远失去施展才华的机会。三是毛遂自荐不存私意。他的自荐不是跑官要官捞好处,而是勇于承担困难,敢于冒风险,为救国而效力。

在毛遂脱颖而出中,值得一书的是,还有那位平原君。这是一位不可忘却的大功臣。古云:千里马难遇,伯乐更难遇。尽管平原君开始并未发现毛遂的才能,但他终归没有埋没人才,终究是一位“伯乐”。假若只有毛遂的自荐,没有平原君的接纳,即便毛遂再有本事,也无法“脱颖而出”。

毛遂出名之后,究竟到哪里去了?翻阅史籍,未见明确记载。不过,民间倒有“自刎”的说法。相传,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国派遣大将粟腹攻打赵国,赵国一时派不出人挂帅出征以御强敌。紧急之时,赵王想到了刚刚立下奇功的毛遂。毛遂得知此消息,赶快请求赵王不要任命自己做统帅。毛遂说: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能做马前卒,但绝对做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然而,不管毛遂如何推辞,赵王执意任命他为统帅。毛遂只好硬着头皮统兵出征,尽管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还是抵抗无方,被燕军打得一败涂地。面对惨败,毛遂万分羞愤,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赵人,于是避开人群,躲到山林里拔剑自刎了。

对于这种传说的真伪性,我们虽然无法考证,但毛遂从“自荐”到“自刎”,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人才都不是万能的。像毛遂这样的人才,即便在外交舌战上很强,并不等于在军事指挥上也很强。用人者一定要体贴人才,善于“扬长弃短”。正如他本人所言:“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所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