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181.触龙破怜

(2016-09-27 05:34:25)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合众篇005读文】

触龙,又称触詟。战国时赵臣。官左师(执行官)。一生辅佐赵国君王,为赵国的强盛立下很大的功劳。赵孝成王新立,赵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欲以赵太后所爱少子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经他进谏,太后即遣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留下“触龙说赵太后”的佳话。

原文: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资治通鉴》第5卷)

译文: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秦国进攻赵国,夺取三座城市。因为赵王新即位,赵太后便执掌政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复:“必须以赵公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答应,于是齐国的救兵便不出发。赵国大臣一再劝说赵太后,太后却公然对左右随从说:“谁再提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事,我老婆子就要往他脸土吐口水!”左师触龙求见赵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他进来。触龙却慢吞吞走过来坐下,道歉说:“老臣我腿脚不好,很久没有来看望太后了,常常以此自我宽恕。又担心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适,所以还是希望能见到太后。”赵太后说:“老婆子我只能靠人推车来往了。”触龙又问:“饭量也减少了吧?”太后说:“只喝粥而已。”这时,太后脸上的不悦之色已稍稍宽解。触龙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岁最小,又不成器,而我因为年老,私下最怜爱他,想让他补个黑衣卫士的缺去护卫王宫,在此向您冒昧请求!”太后说:“可以。他年龄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年轻,可我想趁我这把老骨头还没入土为他做个安排。”太后说:“大丈夫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妇人还厉害呢!”太后笑着说:“还是妇人更厉害!”触龙却说:“我觉得,老太太您爱女儿燕后胜过爱儿子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我对燕后远不如对长安君。”触龙趁机又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考虑深远。老太太您送燕后出嫁时,抓住她的脚后跟直掉眼泪,想到她要到遥远的燕国去,心情十分哀伤。待到燕后离去,您不是不想她,可一逢祭祀就祝愿说:‘千万别让人把她退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长久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太后点头说:“是的。”触龙又说:“从现在起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现在还有没有继承人在位的?”太后回答:“没有了。”触龙说:“这就是说,近的,灾祸殃及其身;远的,殃及其子孙。难道说君王封侯的儿子都不成才?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无军功,俸禄丰厚而无劳苦,却享有国家的许多宝器。如今老太太您提高小儿子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良田美宅,赐给他许多宝器,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在世上,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太后恍然大悟说:“好吧,随你去安排他吧!”于是下令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去齐国做人质。齐国随即发兵,秦国军队便退回。

【读后随笔】

“触龙说太后”,这个典故并不陌生。简单地讲,当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处在生死存亡关头,不得不向相邻的齐国求援。齐国虽有救赵之心,却提出先决条件,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方肯出兵。然而,赵太后难以接受这个条件。无论朝臣如何强谏,都不能使赵太后的思想发生转变。后在左师触龙的说服下,太后醒悟,乐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结果,齐国出兵,秦国退兵,赵国摆脱了危机。

以往看到这个典故,常常为左师触龙入情入理的说服功底所折服;如今重温这个典故,领悟到左师触龙说媪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深层破“怜”,为天下父母对待子女指出一条正确有效的新路。这条路,有悖于传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摆脱怜爱子女的阴影,在子女成人之后,把子女的成长权交还给子女,让他们出远门、受艰苦、见风雨。

触龙说媪破怜所设计的天下父母概念,虽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但对做父母的仍有借鉴意义。其基本点并不复杂,就是不要溺爱子女。具体措施有三条:一是舍得让他们离开父母,增强自理能力。沉溺在父母卵翼下的孩子总是长不大的。正如触龙所说,像赵太后那样生怕自己的女儿出嫁太远,“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不是好现象,也不是为子女长久着想。这不是爱,而是在帮倒忙。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爱成了害。二是甘愿让他们在外边吃苦,增强自立能力。不知腊月寒中苦,那来梅花扑鼻香。正如触龙所言,“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这样的人,是分不清苦与甜的,不会有多大出息。三是放心让他们见风雨,增强自强能力。“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不见风雨、不经磨难,是成就不了栋梁之才的。触龙就此批评赵太后,在国家面临危险之际,不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是不可取的。做人质固然是要担风险的,但为了国家的利益,担当这种风险是值得的,就长安君本人而言,也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受的最实际的考验。

让子女在“远、苦、险”中锻炼,是触龙破怜的基本构成。细细想来,这也是天下父母的历史责任。古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必先经受千般磨难,在艰难困苦中锻炼成长。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不是用俸禄锦衣美食骄惯子女。作为负责任、有远见的父母,都比较注意在“远、苦、险”的实践中培养子女,使其健康成长成才。当然,父母适度地给子女某些物质照顾,无可厚非。但且不要过分,一味溺爱,热不得冷不得,那样就会走上反面,损害他们的志气,增添他们的过失。“物极必反”、“蕴利生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