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179.子思卵谈
(2016-09-20 05:25:48)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03读文】
子思(前483—前402年),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他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坊记》等,相传是他的著作。
原文: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中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资治通鉴》第1卷)
译文:周安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子思(孔伋)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足以统帅五百辆战车的军队。”卫侯说:“我也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在征税中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合抱的巨木,只有几尺腐烂之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英武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战将,这话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您的指教!”
【读后随笔】
子思不愧于是孔圣人之后代。他从两个鸡蛋谈及用人之道。治国之本在于用人。不会用人,岂能治国!如何用人?就是“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二卵弃干城之将”,也就是说,不能因为能当统帅打仗的人,吃了人家的两个鸡蛋就不让他当统帅了,岂不是因为一点点朽蚀而将一根杞木白白扔掉吗?浪费木材是一种罪过,浪费人才罪责更加严重。
子思“卵谈”中,从治国到用人,从用人到用木;再从用木到用人,从用人到治国。“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就在其中。其理深入浅出,相通相融,使人领悟到子思用心之良苦、高明之所在,他不愧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人和“述圣”。难怪,卫侯听后,一再拜谢,“谨受教矣”。
木有杞朽,人有长短。从认识论上讲,长与短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管你承认与否,二者互为条件,相依相存。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短,也就失去了长。在世间上,不能因为你喜欢长而讨厌短,可以使短不复存在了。事实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你一味追求长,长却变短;当你片面地舍去短,短反而增多。治国用人,理当正确对待人才的长与短,不因其短而盲目悲观,也不因其长而盲目乐观。或许这就是子思卵谈长短的用意所在。
人才毕竟不是木材,长短并非等同杞朽。人的长短程度是后天形成的,人才的成长靠后天陶冶。用人者,要精心培育,帮人戒短增长,教人取长补短,用人扬长避短,千万不要只看被用者的短处,看不到他的长处,以至发现人才有一点点短处,便武断地认为是不可用之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还得学学良工,不弃“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
子思不仅在用人治国上,提出了“长短”论,而且在取人意见上,阐发了“贤矫”论。所谓“贤”,就是附和说好话;所谓“矫”,就是敢于指出错误。子思针对卫国君臣常常众口一词的现象,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对此迷惑不解。子思解惑说:因为你们卫国的君臣都傲横自得,听不得不同意见,“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专说好听的话,拒说不好听的话,上下君臣都存在如此恶劣风气,卫国还会好得了吗?卫侯听此指教,顿时增添了几分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