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178.典刑宠录
(2016-09-19 05:45:35)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既不能明正典刑,又以宠录报之
【臣光曰之四十八读文】
原文:庾亮以外戚辅政,首发祸机,国破君危,窜身苟免;卞敦位列方镇,兵粮俱足,朝廷颠覆,坐观胜负;人臣之罪,孰大于此!既不能明正典刑,又以宠录报之,晋室无政,亦可知矣。任是责者,岂非王导乎!(《资治通鉴》第94卷)
译文:庾亮以外戚的身份辅佐朝政,首先引发祸端,国家毁坏、君主危殆,自己却逃窜以求苟免;卞敦位列方镇大员,兵员和粮食都很充足,朝廷倾覆之时,却坐观胜负;人臣的罪过,哪有比这更大的!但朝廷对他们既不能运用典刑彰明罪过,还用宠信爵禄回报,晋成帝无国政可言,由此也可知晓了。应当承担这种责任的人,难道不是王导吗!
摘句:“既不能明正典刑,又以宠录报之”,意思是,既不能运用典刑彰明罪过,反而还用宠信爵禄回报。
【读后随笔】
司马光在这个评论中说:“既不能明正典刑,又以宠录报之。”说的是晋成帝这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太软弱、太没有头脑。本来一些人犯有严重罪过,他不但不运用典刑彰明其罪过,反而用宠信爵禄加以回报。简言之,典刑不明反以宠录(禄)回报。
庾亮以外戚的身份辅立成帝,在他执政期间,由于想解除苏峻的兵权,引发苏峻与祖约起兵,攻入建康(今南京),倾覆朝廷。此时的庾亮,想遁逃于山水之间,以苟免干系。事后,晋成帝对庾亮不仅不问罪,反而写诏书劝谕,说“这是国家的灾难,不是娘舅的责任”。陶侃、温峤征讨苏峻、祖约时,让湘州剌史、益阳侯卞敦援助,卞敦拥兵不前,又不供给军粮,却在那里坐观胜负。事件平定之后,有人请求治罪于卞敦,朝廷说“应该表现宽宥”,不仅不治罪,反而提升转任卞敦为安南将军、广州剌史。
所以,司马光针对这种现象,在评论中说:国难当头,臣不尽职,将不守纪,“人臣的罪过,哪有比这更大的”!晋成帝无国政可言,是个误国、败国之君。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1~342年),字世根,汉族。明帝长子。明帝死后继位。性格聪明软弱。在位17年,谥号“成帝”,庙号“显宗”。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六月,司马衍病死于建康宫中西堂,时年22岁,葬于兴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