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79.薛仁贵结缘辽地
(2016-09-21 05:28:00)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辽宁篇之三十五】时间:
时间:公元645年。现址:辽宁地区。古人:薛仁贵。古事:唐朝名将薛仁贵发迹于征东战场,与辽地结下不解之缘。
读文摘记
原文:上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勣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因命有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侧。戊午,延寿等独见李世勣布陈勒兵欲战。上望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而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御之,而其陈已乱。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余级。上望见仁贵,召拜游击将军。仁贵,安都之六世孙,名礼,以字行。(《资治通鉴•第198卷》 公元645年)
译文: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唐太宗当晚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战事,命李世勣率领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领一万一千名精锐士兵作为奇兵,从山北面穿越狭谷以冲击高丽军的后尾;太宗亲自带领四千骑兵,挟带鼓和号角,放倒旗帜,登北山上;又敕令各路军听见鼓和号角声一齐出兵奋击。还命有关部门在朝堂边上大张接受投降的帷幕。戊午(二十二日),高延寿等人只见李世勣在布阵,便勒令士兵进击。太宗望见长孙无忌的人马尘土飞扬,便令擂鼓吹号角,高举大旗,各路兵马鼓噪呐喊着一同进击,高延寿等大为惊慌,想要分兵几路击退唐军,然而高句丽军阵形已乱。正赶上天降大雨,雷电交加,龙门人薛仁贵身着奇异服装,大声呼喊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高句丽兵纷纷逃窜,唐军乘胜追击,高句丽兵大溃败,二万多人被杀。太宗看见薛仁贵,便召见他并拜他为游击将军。薛仁贵是薛安都的六世孙,名礼,以字称呼。
读后随笔
薛仁贵(614—683),名礼,字仁贵,汉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唐代名将,著名的军事家。他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曾祖父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太守、封澄城县公;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父亲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早亡而家道中落。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成人后娶柳氏为妻。他离乡从军后,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薛仁贵本来与辽宁毫无关系,可是他当年的“征东”,使他多次踏上这块土地,似乎有了某种缘分,是这方水土成就了他,同时他也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印记和故事。
辽宁是薛仁贵崭露头角的地方。从“上夜召文武计事”起,注定薛仁贵的命运与辽宁连在一起。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亲征高句丽地方政权,在长安、洛阳等地召募军士,薛仁贵遂到唐将张士贵处应征入伍。第二年(公元645年)二月十二日,在唐太宗“夜召文武计事”后,由洛阳出发,亲征高句丽。当唐军行至安地(今辽宁盖州东北)时,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机。入伍训练不到一年时间的薛仁贵闻讯后,自告奋勇地前去救援,他“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伏”(《旧唐书·薛仁贵列传》)。从此,薛仁贵威名大振,勇贯三军。六月二十二日,唐军至安市(今辽宁海城南),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人率大军20多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时的薛仁贵把握出名机会,身着白衣,手持方天戟,腰挎双弓,单骑冲锋,敌兵纷纷倒伏,杀出一条血路,唐军随之跟进,大败高丽军。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已经看到这一幕,不禁发问:“先锋白衣者谁?”有人告诉说:“薛仁贵。”战后,唐太宗召见这位小兵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并提拔为游击将军。班师时,唐太宗深情地对薛仁贵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将领都老了,没有比得过你的了,这次征伐,就算得到辽东也不是我高兴的事,最高兴的是得到了你这样的一个人才。可见,薛仁贵在这次辽东征讨中把自己的武艺展示得淋漓尽致,他是最大的赢者。
辽宁是薛仁贵大功告成的地方。自从唐太宗伐高句丽无功而果后,唐廷始终没有放弃征服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唐高宗李治继位。唐高宗仍然把东征放在重要位置上,几次出兵征讨。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已是44岁的薛仁贵,终于开始自己统帅军队作战了。这年六月,他以右领军中郎将的身份领兵进攻高句丽的赤烽镇(今辽宁海城境),将该镇攻下,斩首400余级,俘虏100余人。第二年(公元659年),薛仁贵与高句丽将领温沙门交战于横山(今辽宁沈阳东北),打败了温沙门,控制了横山要地。随后,唐军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薛仁贵单骑冲阵,活捉高句丽一神箭手。同年十二月,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获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为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要全面剿灭高句丽,有五场硬战,其中四场将在辽宁境域展开。当时,薛仁贵担任左武卫将。第一仗在今辽宁抚顺打响,称之新城之战。此时唐军在新城陷入危急,薛仁贵率军狂奔而至,犹如神降天兵,扭转劣势,攻取了新城。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十月,发生在今辽宁开原附近的金山之战,当时高句丽军10万人,唐军初战不利,节节败退。薛仁贵率本部兵马冲杀出来,将敌军拦腰截断,敌军大乱,被斩杀5 万。唐军乘胜攻占南苏、木底、苍岩三城,赢得了金山战的胜利。唐高宗手诏慰勉说:“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指薛仁贵)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次年(公元668年)二月,薛仁贵在金山打败高句丽兵后,投入了扶余之战。在扶余战中,他有勇有谋,竟以三千精兵战胜了几十万高句丽军,杀死和俘虏万余人。由于拿下了扶余城。扶余周围的四十余城都望风请求投降。接着,在今辽宁丹东九连城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大行城之战。这一战,如果唐军能够顺利攻下,最终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在各路唐军的共同配合下,攻克了大行城。转而跨过鸭绿江,围攻平壤城。同年九月十二日,唐军拔其城,擒其王,捉其相,全部平定了高句丽。
唐帝国长达20多年征战高句丽的战争,终以胜利而宣告结束,隋唐几代帝王灭亡高句丽的愿望,终于在唐高宗这里得到了实现。在新城、金山、扶余、大行城、平壤五大战役中,薛仁贵起了决定性作用,高句丽实为薛仁贵所灭;而薛仁贵大量胜仗是在辽宁境域所打的。因此可以无愧地说,辽宁是薛仁贵征东大功告成的地方。(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