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77.唐太宗与辽山城(续)
(2016-09-15 06:39:15)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卑沙城
唐王征东水舟元帅郧国公张亮,从山东半岛的东莱渡海,至辽东半岛南端大连登陆后,首战是袭击卑沙城。这一仗打得很果断、很漂亮,俘获高句丽兵达数千人。他们发扬了不怕疲劳、英勇作战的作风,达成首战告捷的目的,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赏。
卑沙城,又名卑奢城。它坐落于今辽宁大连大黑山峰的山脊上。是五世纪时高句丽人在大黑山修筑的山城,也是当年高句丽统治者控制大连的军事山城。该城城墙随山势构筑,绵延5公里,伟岸奇竣,蔚为壮观。城内峡谷蜿蜒,城外悬崖绝壁,安营扎寨于城中,攻可进,守可固,是一难得的军事基地,有牢不可破“堡垒”之称。
在大黑山中,现存多处有关唐王征东的遗迹,点将台便是一处。当时不过是个土台,是征东将领校点将士的地方。据说,唐太宗来过这里,也在这里检阅过将士。如今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雄伟的观景台,更加突现“点将台”的古韵,是游人赏景怀旧的好去处。
建安城
建安城,原称高句丽城山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军与高句丽有一场战争发生在此山城,史称“建安之役”。有这样的记载:“张亮(征东水路元帅)过建安城下,壁垒未固,士卒多出樵牧,高丽兵奋至,军中骇扰。”(《资治通鉴•第198卷》 公元645年)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亲临这里指挥作战,终获胜利,并将高句丽城山城改为建安城。
建安城城址位于今辽宁营口市盖州东北的青石岭高句丽城村的东山上。东山名石城山,又名高句丽城山。山势陡峭,西南高峰海拔300米。从山顶西望渤海,万顷碧波,尽收眼底。城址呈不规则的圆形,中为谷地,四周因山设险,筑以城墙,多为石块垒砌,部分用夯土堆筑,陡峭处利用石崖作壁,周长5公里多。设有城门三,水门一,险处设有望台四。城内中央突起一个小山,俗称金殿山,高约20米,上有台址建筑遗迹,是当时守望的屋舍。小水周围有泉井五眼和储水池。泉水严寒不冻,大旱不涸,有利于屯兵固守。
建安城之战,让这里留下了许多故事与传说。在青石岭有座大山,原是无名山,后来民间都称它为“召军岭”。相传,唐王李世民在盖州东北与对手决战,开始吃了败仗。为了挽回败局,李世民撤军到青石岭一带安营扎寨,养精蓄锐,准备重振旗鼓。于是在此地张贴广告,征集兵员。由于唐王深入到百姓中去作动员,百姓踊跃报名参军,不到半月就征兵上千人。唐王重新开战,取得了胜利。后来,人们管这座山叫召军岭。
乌骨城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中有唐军“力拔乌骨城”的记载。乌骨城究竟在哪里?考古工作者勘查,从乌骨城的整体结构、出土文物等方面看,乌骨城就是今天的凤凰山山城,兼有高句丽时期的明显特征。
乌骨城城址,位于辽宁丹东凤城边门镇。常听人说,丹东有乌骨城。该城是当年高句丽人守卫的重要军事城池。它利用左右两山的悬崖为壁,山势低陷处楔形石块垒筑城墙。南、西各口用土石横筑一高大城壁。城中有内、外城之分,外城沿山脊逐段而修,呈卵形,周长近16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城墙2355米,倒塌的城墙有5170米,其余部分则以悬崖峭壁为墙。城墙基宽5—6米,顶部宽3—4米,高5—8米。全城群有南、北、东三座城门。城内有点将台、烽火台,瞭望哨、旗竿座、水井、采石场等遗存。点将台上,至今留着明代外使龚用卿题写的“攒云岩”和民国时期的题刻“磊落光明”,当地人称此台为“高丽脚”。
相传,唐太宗率将士来到长乐山下歇兵养马,准备继续东征。不料,部队患上水土不服病,太宗一时找不到除病的办法。此时,一位庙中僧人从长乐山上采集一种草药,治愈这种水土不服病。于是,唐太宗领兵攻下了乌骨城。胜后,唐太宗赐封长乐山为“宝药山”,又派大将尉迟敬德来此监修庙宇。后人把“宝药山”,简称为药山。
安市城
位于今辽宁鞍山市海城南的安市城,在唐王征东中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城主杨万春机智勇敢,又有一支强大的守城队伍,无论唐军如何凶猛,就是破不了城。60天过去了,安市城安然无恙。据说,当时的唐太守心急如焚,又显得十分无奈,由于东北寒冬恶劣气候来临,加之粮食将尽,士卒死亡近二千,战马死亡十之七、八,兵马无法再留,唐太宗只好下令撤退。
据考证,安市城的具体位置在海城市7﹒5公里的八里营城子村,亦称营城子山城。该城依山而建,在四周山脊的顶部堆夯筑墙。部分利用山脊陡坡作天然的城墙。整座山城呈不规则的圆形,周长约2472米,面积有4平方公里。山城主要由城墙城门、瞭望台、马道、外围城墙等构成。西部城墙长488米,北部城墙长693米,东部城墙长302米,南部城墙长920米。城门有西、北、东三处。外围城墙,从北部城墙向西有一条人工修筑的山脊城墙,直通山下炒河止,高1—3米不等,宽度4米,长500米。
在不大的安市城面前,强大的唐军却无法攻破,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安市城本身的险固。从城墙看,几乎是绝壁,攻城楼车失效,撞城冲车失灵,就连架云梯的地方都找不到。唐军只好用最笨的办法,在安市城东南筑土山,试图逼近城墙。士卒昼夜不停地运土堆山,两月的劳作,土山顶离城墙只有几丈远,不巧坍塌,压倒城墙,反被城中守军冲出压倒城墙的缺口,占领了土山固守。唐将李道宗动用最精锐的部队,连续三昼夜强攻,也没有获得成功,再攻也无济于事,只能是增加伤亡,故此无奈地放弃了土山。
银山城
银山城,又称张楼子山城,是高句丽时期的重要山城。因位于铁岭张楼子村一处山坡上,当地人叫张楼子山城;又因地处铁岭银州老城区郊外的山坡上,官方称之银山城,亦称银城。《资治通鉴》载:“高丽举国大骇,后黄、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由此看来,唐王征东是不战而得到的银山城。
银山城即张楼子山城,是铁岭最著名的山城之一。铁岭有六座高句丽山城,其中三个尤为著称,一处西丰城子山城,即高句丽夫余城;一处催堡山城,即高句丽金山城;再一处张楼子山城,即高句丽被唐征灭后,唐府设置的银山城(银城)。
这样说来,银山城遗址也就是张楼子山城遗址。从遗址看,该城是利用天然的环形山势稍加构筑而成的,城门有南北两处,北门为正门,北门外有蓄水池。从北门进城须绕过蓄水池,再经“S”形曲折山路才能接近城门;南门外的通路两侧是很高的辟山墙,夹道而列,使进城通路狭窄而曲折。城内比较平阔,原有陶瓦屋舍建筑。山城的西半部,有一长条松林掩映的小洼地,是高丽人的马厩。山城坐落于凡河南岸,登临其上,可观河谷,极目甚远。城内的马道就在墙体内一侧的墙下,凡转角处均设有墙上瞭望台。
唐王征东时,未在银山城交过战,但唐军到过这里,也留下过形迹。铁岭市铁岭县城南张楼子村附近的帽峰山东南就有“唐王营”。清代大学士高士奇随康熙帝东巡,著《扈从东巡日录》,其文中记述:“癸己过铁岭县……唐王营在城南十里帽峰山东南,宽平如掌,四周略有遗址,山下小河萦回如带”。《铁岭县志·卷上》记载:唐王营在帽峰东南,这里后倚山,前有细流萦回如带,“相传唐太宗征高丽安营于此”。
新城
《资治通鉴》在记载唐王征东时,多次提到了新城。“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道宗(李道宗)将兵数千至新城”、“今建安、新城之虏”、“新城、建安、驻骅三大战”等。看来东征途中,唐军十分看重新城的地理位置及军事作用。唐书中引用唐将徐懋功的话说:“新城,高句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若不先图,余城未必可下”。
新城,又名高尔山城,位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上。新城始建于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9年),后几经加固修筑,形成较为完整的城池。由于地处高尔山上,当地人习惯叫高尔山城,久而久之高尔山城取代了新城这一叫法。该城整体呈多角形,由东、西、南三座独立的城池贯通并联而成。所有城墙建在山脊上,周长约4公里,东西长1217米,南北宽912米。居高而视,有棱有角,高低起伏,十分壮观。东城是主体城,在它的东、南、西各有一门,东、西门外建有瓮城。新城城墙坚实,城外坡陡,是扼守浑河北岸的“铁壁铜墙”。
据载,唐征高句丽,五次兵临新城,留下了徐懋功、李道宗、薛仁贵等许多名将的足迹。有个新城迁徙抚顺的故事,在流传着。相传,白袍将军薛仁贵在收复东北后,向唐太宗列出了一大堆所占领的高句丽山城。唐太宗看到“新城”这个名字,感觉很不舒服,就命薛仁贵处理这件事。薛仁贵想了想说:“陛下,新城山下有一商市,就把新城迁至商市,叫它抚顺可好?”唐太宗问:“何意乎?”薛将军解释道:“就是招抚、服从、归顺。不违背我大唐旨意,抚今追昔,永不忘我大唐。”唐太宗连连说:“好,好,好!朕就赐它为抚顺。”从此,高尔山上的新城及其居民,全都下了山,进了商市。往后,当地人称自己所居的地方为抚顺,象征着这里的人们顺忠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