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77.唐太宗与辽山城
(2016-09-14 17:01:19)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辽宁篇之三十三】时间:公元645年。现址:辽宁地区。古人:李世民。古事:唐王李世民率大唐军征讨高句丽,涉及辽地许多山城。历来考古者对辽宁这些山城多有探求考证。
读文摘记
原文:凡征高丽,拔玄莬、横山、盖牟、磨米、白岩、辽东、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骅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资治通鉴•第198卷》 公元645年)
译文:此次大唐征伐高句丽,总共攻克玄莬、横山、盖牟、磨米、白岩、辽东、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塞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加入唐朝户籍有七万人,新城、建安、驻骅三次大的战役,斩杀高丽兵四万多人,唐将士死近二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
读后随笔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史称“唐王征东”。这次征东,陆路以李世勣为元帅、李道宗为副帅,率步骑6万趋辽东;舟师以张亮为元帅,率兵4万、战船500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此次东征不到一年时间,但涉及面很宽,带来的影响也不小。翻阅《资治通鉴》你会发现,征东唐军在辽宁攻占了诸多塞城,留下了种种历史印记。下面,是考古工作者探求考证过的诸山城中的几城:
玄莬城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四月初,唐太宗东征高句丽从通定镇(今沈阳新民),渡过辽河,攻克被高句丽军固守的玄莬城,为大部队前行打开通道。这里所说的玄莬城,其城址据专家考证,在今辽宁沈阳上柏官屯古城。西晋代魏后,玄莬郡由抚顺迁至沈阳,退居平原筑起的平地城池,当时是鲜卑慕容氏必通“官道”,后来成为高句丽的平地城池。
玄莬城城址呈长方形,城墙为夯土筑造,城内为十字街。南城墙残长326米,东城墙残长537米,其中从官道至南城墙为370米,其周长约2500米;有四门,东西南三门遗址清晰,北门无从辨认。
据说,玄莬城是唐军智取所获。征东唐军虚张声势,假意从怀远镇(今辽阳西北)进攻,却悄然从北面渡河,突然出现在玄莬城下,守城的高句丽兵仓促收缩至城内自守。后又听说唐将薛礼(薛仁贵)也来到了城下,更是吓坏了。在这之前,薛礼一人打入高句丽兵的包围圈,救出了一位唐将,杀了一位敌将,并将这位敌将的头挂于马上,让高句丽兵看得胆战心惊。当唐军向玄莬城发起攻势时,守兵弃城而逃,唐军的旗帜顺利地插上了玄莬城头。
盖牟城
盖牟城正置于辽阳与抚顺高尔山城之间,为古代高句丽的一座城池。它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屯镇塔山上,后因在山顶上有一座六角七层砖塔(已毁于战火),故称塔山山城。此城高居山端,南临北沙河,其势险要。盖牟城四周城墙用土沿山脊筑成,周长约1000米,东低西高,呈簸箕形。城东南设有城门,现为一豁口,也是城内涧水外泄出口。土筑城壁遗迹至今尚存,保存最好一段为东南角,残存高1米、基宽约3米,最高处约50米。城内到处可见红褐色和灰色绳纹、布纹砖瓦及莲纹瓦当,是典型的高句丽建筑物。
据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绩(徐懋功)、李道宗(唐高祖之堂侄)所领导的陆路军攻打盖牟城,这一年的四月十五日发起进攻,二十六日攻取了该城,俘虏2万余人,获粮食10万余石。也有这样的传说,唐将李道宗下令向盖牟城发起进攻时,令人惊喜的是,城门突然大开,守军跪伏在城墙两边,等待着投降,唐军不费吹灰之力解放了此城。
白岩城
白岩城,原名燕州城。五世纪初,由高句丽人改筑,称之白岩城。此城是高句丽统治者控制此地区的军事重镇。唐王征东时,亦将攻此城当作重要一仗来打。唐太宗亲临白岩城下,坐镇指挥作战。白岩城城址在今辽宁辽阳东30公里外城门口村东的石城山上。全城依山势而建,蜿蜒迂回。南面陡峭,崖下是东西流向的太子河;西、北、东三面稍坦,筑有石城,总长2500米,城墙高5—8米,用大石块垒砌。在城中的制高点上,建有指挥台,台高约5米,四周筑有长45米、宽35米的内城,城中有蓄水池,城门开在西面,直通城门口村。
据载,当年(公元645年)六月二十八日,唐军攻打白岩城时,由于该城依山临水,四面险绝,加之粮草充足,故此久攻不下。激战中,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流矢所中,唐太宗亲自为其“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泣”,誓死拼杀,攻势愈猛。白岩城守将孙代音被迫献城投降,太宗以白岩城为岩州,命孙代音为刺史。
辽东城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十七日,天刮西南风。唐太宗命精兵登上冲箭竿顶头,借助大风放火焚烧城西南角楼,很快火势蔓延至城中。唐军大部队趁机攻入城内,高句丽兵不敌而败走。唐军夺得的这一城,叫辽东城。
辽东城,是五世纪时在襄平城旧址上改筑的。其城址,在今辽宁辽阳市老城东北隅。城方形,内外两重城垣。内城有两层和三层建筑物,当系官署长;外城为交易区。城门三,东西门相对,双层门楼。城垣有角楼、雉堞、女儿墙等建筑,城外西北还有两层高楼建筑,规模宏伟。太子河从东墙外流去,至今尚有砖瓦建筑材料遗存地面。
唐太宗随军进城,已是晚上,天边挂着月亮,“十五不圆十六圆”,十七的月亮也是圆的。此时,唐太宗登临城楼,举头望月,诗兴大发,一首《辽城望月》油然而生:
玄莬月初明,
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
隔树花如缀。
魄滿桂枝圆,
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
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
伫观妖氛灭!
收复辽东城后,唐太宗改此城为辽州。
横山城
唐陆路元帅李世勣率军迅速攻拔横山城。横山城规模不大,驻兵也有限,但战略地位很重要。据记载,唐军至此不日而克,扫除了新城周围的障碍,使东征唐军顺利地进至下一个目标。
横山城,后称石台子山城,为高句丽时期的山城。它位于今沈阳市东北约35公里处棋盘山水库北岸。山城借助山体的自然形势修筑而成,东、南临水库,上源是蒲河;北、西为山沟,与横山相连。山城西高东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南大北小,四角相对较高,呈环抱之势。墙体皆为楔形石块砌筑,剖面为梯形,现残存最高处近4米。城墙上有马面10座、门址4处,城内有居住区、蓄水池、排水系统等遗迹。
横山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往东北可以直通铁岭的催阵堡山城,往西南可以进入抚顺的高尔山山城,南下可以从沈阳上柏官古(玄莬城)、中经塔山山城(盖牟城),到达辽阳辽东城(襄平城)。传说,唐将李世勣、薛仁贵攻打此城时,高句丽军队在仓皇逃跑时,把金银财宝都埋在山城的井里,为横山城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磨米城
磨米城是高句丽人筑造的一座有规模、有特点的城池。唐王征东时,随同而来的唐将薛仁贵,率军攻破了此城。早在220多年前(公元414年),正值高句丽国王好太王执政期间,他们就修筑了这座磨米城,目的主要是用于军事防御,后来一直成为这里的军事要塞。由于筑在凹型地带,又有独特的风格,当地人管它叫“高丽城”。
磨米城位于今辽宁本溪市石桥子边牛村,倚山势而筑,东、南、北三面借山险而筑墙,成为天然的屏障。西面地势开阔,为此城进出口,民间称为“西门城”。磨米城呈长方形,南北走向,长约800米、宽约400米。城北的高山上有烽火台,人们习惯叫“台山”。台山是横山城传递信息的“中间站”,先由横山城到龙山烽火台将信息传过来,再由“中间站”经过盖牟城传递到沈州城(沈阳古城),乃至传到辽东长城卫城(辽宁开原古城)。
薛仁贵这次破磨米城后,在远近四方声名大振。因而引出一个“思山岭的传说”。相传,薛仁贵征东至磨米城附近。他在安营扎寨后,出去散散步,可思念故乡却望不见故乡。山神知道此事,便就地升起一座山岭,薛仁贵登上山岭,望到了故乡。这座升起的山岭就称之为思乡岭,后改作思山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