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176.唐太宗抵鞍班师

(2016-09-11 16:58:2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辽宁篇之三十二】时间:公元645年,现址:辽宁鞍山地区。古人:李世民。古事: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句丽,亲抵鞍山安市城战场。后有太宗抵鞍班师还朝之说。

读文摘记

原文:(六月)丁未,车驾发辽东,丙辰,至安市城,进兵攻之。丁巳,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兵十五万救安市。……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九月)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命李世、江夏王道宗将步骑四万为殿。(《资治通鉴•第198卷》 公元645年)

译文: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丁未(十一日),太宗车驾从辽东出发,丙辰(二十日),到达安市城下,纵兵攻城。丁巳(二十一日),高丽北部酋长高延寿、高惠真率领高丽、兵十五万人援救安市。……太宗认为辽东一带早寒,草木干枯水结冰,士兵马匹都不宜久留,而且粮食快要用光了,癸未(九月十八日),便敕令班师还朝。先让辽东、盖牟二城的百姓举家渡过辽水,于是在安市城下显耀兵力,而后凯旋,城中高丽人都藏身不出。城主登上城楼答礼为唐军送行,太宗称赞他能够坚守城池,赐给城主绸段一百匹,用来鼓励他事奉高丽国王。命令李世与江夏王李道宗领步骑兵四万人殿后。

读后随笔

鞍山,简称鞍,现辖包括海城市在内的多个县区。鞍山市虽然建置较晚,但它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在海城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和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挤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鞍山地区自古以来,也是军事争夺之要地。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到此,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为收复辽东率1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依次收回了辽河流域的盖牟城、卑沙城、白岩城。七月二十日,进入鞍山地区围攻安市城。安市城是一块难攻的“硬骨头”,唐太宗坐镇指挥,亲力亲为。一天,唐太宗从安市城中传出杀鸡宰猪的声音,预测到宴请后必然有突袭。果然,安市城当晚就发动了偷袭。由于防备,唐太宗亲自率兵击退了高句丽的进攻。第二天,唐太宗又令江夏王道宗督众在安市城南修筑土山,以逼城内。城内守军亦增高其城,与唐军相拒。双方兵士又分番交战,每天都要六七回合。唐太宗确实感到安市城是块硬骨头,又值寒冬来临,粮秣即尽,九月十八日便下令撤军,班师还朝。当唐军班师那天,唐太宗对顽强守城城主,赐百匹绸缎顽强以资敬意;守城城主在城上双手作揖,对唐军以示送别。安市城之战无论攻方守方均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可谓在鞍山古战场上演义出的一段佳话。

安市,是唐太宗到过的地方。其位置在今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辖区。包括安市在内的海城历史悠久,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时置新昌、辽队、安市三县。三国时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西晋时,境内新昌、辽队()、安市三县皆废。东晋十六国后燕光始四年(公元404),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唐太宗时期,征讨高句丽,意欲控制此地。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后灭高句丽。辽时,于境内置海州、铜州、耀州,同设临溟、仙乡、析木、岩渊4县,并在海州置南海州,兼置临溟县为州治,隶属辽东道。海城之名,源于海州至此始,直至今。据说,唐太宗东征至安市,也到了海城其它地方。

《海城地名传说》中记载了各种故事,其中少不了唐太宗的元素。有这样一个精美的传说:相传,唐太宗东征时曾经路过海城,见此地此区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东征人马被海水挡住去路无法前进。太宗就召见高层谋士商议对策。谋士劝太宗到水晶宫去求东海龙王,太宗同意了,亲自来到东海,拜见了龙王,说明了来意,请老龙王帮忙。东海龙王见太宗很真诚,就爽快地答应了借海为地,约定三更借,五更还。太宗回来后,不过一袋烟的工夫,只见翻腾的海水一眨眼就退了回去。随后,太宗就引兵来这里驻扎。可是太宗担心,借海为地还了以后,必然要断了三军的后路,于是他就传令各鼓楼的更夫,只准打三更,不准敲五更,怕打了五更这里再变成大海。打这以后,海城再也听不到五更的鼓声,海城也就不是大海了。龙王的那些镇海将军:鱼、鳖、虾、蟹,也都留在陆地上了。现在海城四周的鱼山、王八山、虾山、蟹山、厝石山和平顶山,据说就是那时的鱼鳖虾蟹变成的。

安市城,是唐太宗没有攻破的山城。此山城位于今鞍山市海城东南7.5公里,八里镇英城子东山上。在鞍山境内,有相邻的山城5座,其中安市城是最坚固的。据《鞍山文物古迹》记载,安市城东北南三面地势较高,西面较低,形成中间低洼小沟谷,将山城分为南北两部分。依山而建的山城,在四周山脊顶部夯筑城墙,有的地方利用山脊陡坡,不再另建城墙。整座山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约2472米。山城主要由城墙、城门、了望台、马道、外围城墙等组成。山城城墙沿山脊用土夯筑,东高西低,方圆约4平方公里,城内有泉水,由东向西流出城外。东西南北四城门,西为正门,正门北侧尚存残墙一段,可见外包筑石墙,内为夯土。东门置山城最高处,东西二门相距约一公里,南北二门相距约0.5公里。城内西北部半山坡有石筑圆形遗址3处,人称“水牢”。东南部现村民院内有存古井一眼,深约六米,井壁为锲形石砌筑。城内出土遗物有:灰色绳纹砖、条沟纹砖、方格纹瓦、兽头圆瓦当、灰色滴水瓦、还有瓮、罐等陶器残片;铁器有:铁刀、铁剑、铁矛、箭头和辽代铧、锄、犁、碗、三足锅等。此外,还有明刀、五珠、开元通宝等古钱币。安市城为高句丽所筑辽东山城中,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它同位于鞍山东南20公里的唐家坊镇摩云山山城、鞍山市郊大孤山镇上对桩石城子山山城、海城析木镇龙凤峪山城、马风镇小窑沟山城及南台镇山城村山城等,构成了高句丽前沿防御体系中的鞍山地区防御带。这一防御带在隋唐时期的割据与反割据的民族统一战争中,曾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