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175.昔禹事舜

(2016-09-09 16:24:04)
标签:

文化

笔记

《资治通鉴》


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

臣光曰之四十五读文】

原文: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仕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资治通鉴》第80)

译文:从前舜诛杀了禹的父亲鲧,而禹却为舜而效力,这是因为禹不敢废弃国家大事。嵇康、王仪的死,都不是因为他们犯了罪,所以他们二人的儿子不作晋朝的官是可以的。嵇绍假如没有以后在荡阴所表现的忠城,大概就不免遭到君子的讥笑和非议了吧?

摘句:“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意思是,从前舜诛杀了禹的父亲鲧,而禹却为舜而效力,这是因为禹不敢废弃国家大事。后有人将此句概括为“昔禹事舜”。

【读后随笔】

“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是司马光评论中的一句话。其意是说,从前舜诛杀了禹的父亲鲧,而禹却仍然忠心为舜效力,究其原因是为了国家大事。后来常用“昔禹事舜”,劝人不计前仇合力共事。

“昔禹事舜”,源自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之中。相传,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被舜杀死在羽山。鲧之子禹,又奉舜之命继续治水。由于禹采取疏的方法,获得治水的成功,后被舜选为继承人。舜、禹二人都为后人所尊崇。司马光所说的舜禹之事,不是思古之幽,而是借古比今,说说王仪、王裒父子之事,旨在评述“裒不事晋”。

所谓“裒不事晋”,说的是王裒不到朝廷做事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三国魏晋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叫王仪。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头当官,刚正不阿,为国为民敢于直谏。有一次晋文帝司马昭出兵征战,在这次出兵当中,吃了败仗,朝廷死了非常多的士兵。晋文帝问:“最近这件事,应由谁来承担罪责?”安东司马王仪回答:“责任在元帅。”晋文帝听到责任在自己,勃然大怒,于是把王仪拉出去杀了。王仪之子王裒,为他的父亲死于非命而悲痛,任凭朝廷怎么征召,都不肯去做官,每日早晚在父亲坟旁攀着柏树悲哀,泪水落于树上,天长日久,柏树因此而干枯。他教读《诗经》,每当读到可怜父母心,生我多辛劳时,总要再三流泪,他的弟子们因此就不敢讲习《诗经·蓼莪》篇了。王裒家境贫苦,他计算着人口食用耕种,度量着身材养蚕制衣。有人馈赠物品,他不接受;予以帮助,他不允许。学生们偷偷地帮他割麦,他就把麦子扔了。他一直到死都没有去作官做事。

应该说,“裒不事晋”与“昔禹事舜”有很大的不一样。历史地看,禹当时没有计较杀父之仇,是因为其父在治水上有罪过,因而继续效力治水,不敢废弃国家大事。王仪之死,并非是犯了罪过,只是说别人不敢说的真话,所以其子王裒悲痛万分,不出去做官而为晋朝效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可以看出,王裒是一个地道的大孝子,他“不事晋”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据记载,王裒自幼饱读诗书,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