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将相篇之八十六读文】
原文:逢吉为人,文深好杀。在河东幕府,帝尝令静狱以祈福,逢吉尽杀狱囚还报。及为相,朝廷草创,帝悉以军旅之事委杨邠、郭威,百司庶务委逢吉及苏禹珪。二相决事,皆出胸臆,不拘旧制;虽事无留滞,而用舍黜陟,惟其所欲。帝方倚信之,无敢言者。逢吉尤贪诈,公求货财,无所顾避。继母死,不为服;庶兄自外至,不白逢吉而见诸子,逢吉怒,密语郭威,以他事杖杀之。(《资治通鉴》第287卷)
译文: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苏逢吉为人,用法刻严、专嗜杀戮。在河东幕府时,后汉高祖曾命他“静狱”来祈求福祐,苏逢吉杀尽狱中囚犯回来答复。等做到宰相时,朝廷初创,高祖把一切军务委交杨邠、郭威,各部的事务委交苏逢吉和苏禹珪。这二位宰相决断事务,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旧有的典章制度,虽然事情没有耽搁滞留但他的任用舍弃、罢免升迁,只是随心所欲。高祖正依靠、信任他们,没有敢说的。苏逢吉贪婪奸诈,公开索取钱财,毫无顾忌。他的继母死后,他不穿丧服。他的异母哥哥从外地来,没禀报他去看各个侄子,苏逢吉就恼怒了,私下告诉郭威,以其他事由把哥哥用杖打死。
简介:苏逢吉(?—950年)五代后汉宰相。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父苏悦曾任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从事,苏逢吉常代父作奏记。后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苏逢吉为人贪婪狡诈没有德行,喜好杀人。后汉高祖曾因他的生日派苏逢吉整顿清理狱中囚犯以求福,叫做“静狱”。苏逢吉进入狱中察看囚犯,无论轻重曲直都杀掉,报告说:“监狱清静了。”后被杀。
【读后随笔】
所谓苏逢吉“文深好杀”,说的是他常常置刑法而不顾,讲求从严从快地杀人。换言之,就是苏逢吉用法刻严刻快、专嗜杀戮。作为后汉的宰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为人待法,凶残处事,国家还能好吗?百姓还会有好日子过吗?你看看他的行径吧:他讨好皇帝,以“静狱”,将所有囚犯一律斩杀;他滥用权力,任用舍弃、罢免升迁随心所欲;他不孝继母,杖杀兄长。
苏逢吉的凶残,还反映在滥杀百姓上。当时兵荒马乱,天下多盗,后汉敕令:“盗贼不问赃物多少全都处死罪。”并分派使者到各处追捕,苏逢吉却自己草拟诏文,大意是:“接应盗贼,连同四邻同保,都全族处以斩首。”众大臣认为:“盗贼尚且不可灭族,况且是四邻同保呢!”苏逢吉坚持抗争,不得已,只删去了“全族”二字。由此,派出使者杀死了平阴县十七村的百姓。
苏逢吉是在后汉朝廷内的争斗中而亡身的。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四月,朝廷议以郭威镇守邺都以防契丹,中书令史弘肇奏请郭威仍领枢密使,苏逢吉以无先例而表示反对,二人争论十分激烈。隐帝最终听从史弘肇之议。苏逢吉因此深恨史弘肇。在一次会上,苏逢吉讥讽史弘肇不熟悉政事。史弘肇大怒,对苏逢吉破口大骂,继而大打出手。当时,隐帝年少,史弘肇等威制人主。皇太后有位故人之子欲求官职,史弘肇却在一怒之下把这位求官者杀了。太后的弟弟武德使李业想改任宣徽使,帝及太后均允诺,而史弘肇不答应。苏逢吉每见李业,必以言激之,后李业怒杀史弘肇。郭威听说史弘肇被杀,立即发动兵变,攻入汴京后,就把苏逢吉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