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173.契丹宰相韩延徽

(2016-08-24 06:05:2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将相篇之八十四读文】

原文: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背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资治通鉴》第269卷)

译文:后梁均王贞明二年(公元916)契丹主召见韩延徽,和他谈话,很喜欢他,于是就把他当作主要的能够出谋划策的人物,即使是细微小事也要去和他商议。韩延徽开始教契丹建造牙府,修筑城郭,设置市井里巷,用来安顿汉人,使他们结婚成家,开荒种地。由此,汉人在契丹安居乐业,逃亡的越来越少。契丹能够威服各国,韩延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不多久,韩延徽逃至晋阳。晋王李存勖想把他安置在幕府里,掌书记王缄妒忌他。韩延徽自己感到不安,就诗求东归幽州探望老母,路过真定,在同乡王德明家住下。王德明问他要上哪儿去,韩延徽说:“现在河北地区都属晋国所有,应当再去契丹。”王德明说:“你背叛了契丹又要返回,这不是找死吗?”韩延徽回答说:“他们自我走了以后,就像丧失了手目;如今再回契丹,其手目不就完整了么,哪能加害于我?”探望了老母后,韩延徽又入契丹。契丹主听说韩延徽回来了,喜出望外,好像他自天而降,契丹主抚摩着韩延徽的背问道:“前些日子你上哪去了?”韩延徽回答说:“因为我非常思念母亲,原本想向你请假回去看看,又怕你不答应,所以我就私下回去了。”契丹主由此对待韩延徽越发深厚。到契丹主称帝时,他就任韩延徽为宰相,一直提拔至中书令。

简介:韩延徽(公元882959),辽世宗时宰相。字藏明,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西)人。初属幽州藩镇刘守光,受命赴契丹,被耶律阿保机留为谋士。他建议阿保机发展农业,以稳定其对所属汉人的统治。又草创制度,加强君权。更为之筹划军事,兼并党项、室韦各部。历仕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等朝,任政事令、南府宰相等职。

【读后随笔】

以上是汉人韩延徽在契丹做官任宰相的事。他从燕至契丹,从契丹返回晋阳,又从晋地再入契丹。这种南投北靠、最终在域外当宰相的现象,在历史上还真不多见。对于这种现象,是肯定还是否定?立场不同、观念不一,各有取舍,各有看法。然有偏激者,则认为韩延徽离开故土、在契丹谋职任相,有卖身投靠之嫌,有打入内部之疑,不是背叛辱节,便是特务间谍。事实表明,韩延徽不仅不是一个坏人,而且还是个开拓者,他告别故土,在异域依据自己的才能任职当宰相,闯出了一条人才交流的新路。

韩延徽域外任相有助于两域发展。一方面,韩延徽的行为不属叛国投敌,他始终热爱家乡,怀恋老母,凭着他与契丹主深厚的交情,保证了契丹军不向南侵犯,使老百姓免去了战火的灾难,这就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到的事了。韩延徽在契丹任宰相后,自此时起至同光末,“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由于长时间边境无战事,促进了域内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韩延徽在契丹为契丹人建城郭,发展农业生产,帮助在契丹的汉人结婚成家,开荒种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同样促进了域外的经济发展。

韩延徽域外任相有助于民族和睦。在这之前,华夏民族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外乎武力征讨与和亲两种模式。武力征讨最有名的是汉武帝,他积极北伐匈奴,不断开疆拓土。和亲方面,汉元帝时有王昭君出塞,唐朝有文成、金城公主入藏。这两种办法虽能解决一时之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对华夏民族的骚扰。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大多居于蛮荒苦寒之地,缺衣少食,羡慕华夏之繁华,来犯骚扰的目的也多是贪图钱财。因此,如能采取第三种模式,即派遣像韩延徽这等能人不时地去帮助他们建设家园、发展生产,使他们吃得饱穿得暖,然后安居乐业,恐怕昔日的干戈就可能化为玉帛了。从这个角度言,韩延徽异域做官任相有助于处理民族关系、化解民族矛盾。

应该说,契丹主对韩延徽的善任是明智的,他们在用人方面不管东西南北,不论域内域外,只要是人才他们就大胆任用,而且用之不疑。也正因为这样,才使韩延徽能够在这里施展才华,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辽穆宗应历年间,韩延徽辞官回归故里,仍然享受很高荣誉。应历九年(公元959年),韩延徽病逝,终年78岁。辽穆宗听说后哀痛不已,追赠其官为尚书令,安葬在幽州,永世为“崇文令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