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172.契丹人迁居阜新

(2016-08-22 05:05:29)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辽宁篇之二十八】时间:公元479年。现址:辽宁阜新一带。古人:莫贺弗勿于。古事:契丹莫贺弗(酋长)勿于率万余人南徙白狼水东居住,后人说白狼水东就是阜新一带,阜新成了契丹人的故地。

读文摘记

原文:契丹莫贺弗勿于帅部落万余口附于魏,居白狼水东。(《资治通鉴•第135卷》 公元479年)

译文: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契丹酋长莫贺弗勿于率领部落一万多人前来归附北魏,在白狼河的东面居住下来。

读后随笔

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契丹”之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它起源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赤峰市老哈河)流域。契丹人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水而来的“神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宝马的“仙人”在两河交汇处相遇,神女与仙人相恋相爱,并结为夫妻,这便是契丹族的始祖,从而有了勇猛、坚强、智慧的契丹民族,起先他们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在潢水和土河流域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由于争夺、分化和战争,安危问题展现出来。微州,今阜新县旧庙子镇他不朗营营子之古城;有一部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向南迁徙。于是,便出现以上徙居“白狼水东”的一幕。

契丹南徙“止于白狼水东”。《魏书·契丹传》载:“(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高丽窃与蠕蠕谋欲取地豆于以分之,契丹惧其侵轶,其莫弗贺勿于率其部落车三千乘,众万余口,驱徙杂畜,求入内附,止于白狼水东。”《辽史·部族志》亦载:“元魏末,其莫弗贺勿于畏高丽、蠕蠕侵逼,率车三千乘,众万口内附,乃去奇首可汗故壤,居白狼水东。”从阜新市《历史沿革》中看出,阜新境内一直是少数民族的游牧地,战国时是东胡活动地区,秦汉时为匈奴所在地,东晋十六国时为鲜卑族所据有,只是到南北朝时契丹人开始逐步主居这里。“南北朝北朝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契丹族附于北魏,并向南徙,今阜新市逐渐为契丹驻牧地。南北朝170年间,今阜新市为契丹地。”由此可知,白狼水东就是阜新地区,契丹人有心融入白狼水东,阜新迎来了契丹人定居。

查阅历史资料,“白狼水东”,是地域古称,泛指现在在大凌河上游牤牛河以东流域,即今阜新市一带。白狼水,即白狼河,这是汉唐时的叫法。辽时称灵河,金时改凌河,明代以后称大凌河。白狼水东,是以阜新为中心,含附近的义县、北镇、北票、奈曼、法库等地。从地理的角度考察,“白狼水东”的阜新,是一方风水宝地。它地处辽西,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有起伏的丘陵、纵横的河流、肥沃的平川,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养育着契丹人,养育着其他少数民族人,也养育着汉人,尤其是契丹族部落居“白狼水东”后,独树一帜,颇有作为,越坐越大,越坐越强。

契丹族自北魏开始在阜新活动,当时只有万余人,势力相当弱小。后来,随着农耕为主,定居人数激增,大家日子好了,人心齐了,实力也强大起来了,到唐末建有自己的地方政权,五代时发展到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大辽,开始统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与稳定。辽末,由于其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真族起事攻辽,辽帝国土崩瓦解,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契丹王朝强盛时,其疆域东自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契丹族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少数民族。

契丹人从阜新发迹建国,尽管未在阜新建都,但却把阜新看成是故地、腹地加强了建设。辽代曾特别设置一种名为“头下军州”的建制,在契丹传统居住地即“白狼水东”建筑州城。据考证,今阜新境内就有9座“头下军州”城:微州,在今阜新县旧庙子镇他不朗营营子古城;渭州,在今彰武县苇子沟乡土城子村东古城;壕州,在今彰武县四卜子乡小南洼村四南城子古城;遂州,在今彰武县四合城乡土城子村古城;懿州,在今阜新县塔营子乡古城;欢州,在今阜新县大巴镇半截子塔村后古城;顺州,在今阜新县大巴镇五家村南古城;成州,在今阜新县红帽子乡西北古城;闾州,在今阜新县十家子乡烧锅屯村西北古城。据说,辽代统治者对阜新境内的头下军州城非常重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宗耶律德先、景宗耶律贤、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等,他们都亲临这些州城巡视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