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67.“兵及新城”在抚顺
(2016-08-06 05:22:29)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辽宁篇之二十三】时间:公元339年。现址:辽宁抚顺。古人:慕容皝。古事: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攻打高句丽,兵及抚顺新城。
读文摘记
原文:燕王自以称王未受晋命,冬,遣长史刘翔、参军鞠运来献捷论功,且言权假之意,并请刻期大举,共平中原。击高句丽,兵及新城,高句丽王钊乞盟,乃还。又使其子恪、霸击宇文别部。霸年十三,勇冠三军。(《资治通鉴•第96卷》 公元339年)
译文: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九月,前燕王慕容皝自认为称王没有受晋王室的任命,冬季,派长史刘翔、参军鞠运前来进献俘虏和战利品、报告功绩,并且说明假摄称王的意愿。又请求约定日期,大举起兵,共同平定中原。接着,慕容皝攻击高句丽,军队到达新城,高句丽王钊乞求结盟和好,于是前燕军退还。慕容皝又派儿子慕容恪、慕容霸攻击宇文氏的别部。慕容霸年方十三,勇冠三军。
读后随笔
抚顺,素有“煤都”之称,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接壤,西距省会沈阳市45公里,北与铁岭毗邻,南与本溪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23°55ˊ,北纬41°52ˊ,抚顺境内平均海拔80米,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市区位于浑河冲积平原上,三面环山,是一座美丽的带状城市。然而,大凡走进这座美丽城市,都会问古老的新城在哪里?
抚顺历史上确有新城记载,最早的是前燕王慕容皝到过这里,所谓“兵及新城”,就是抚顺那个新城。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慕容皝继承父位,四年后称燕王,史称前燕。前燕建立后,慕容皝开始对高句丽宣战。当时高句丽已经占领了玄莬郡(治所在今抚顺),并在那里建立了牢固的军事城堡。公元339年,慕容皝率军到达新城,一路大破高句丽军,并乘胜长驱高句丽都城丸都山城(今吉林集安市),后因高句丽王乞求和好,才收兵而还。慕容皝的作战路线和结果,是新城至丸都。由于新城在今抚顺,丸都在今集安,所以实际就是从抚顺打到了集安。《辽海丛书》第七集中针对“晋咸康五年,慕容皝击高句丽,兵及新城”,解释说:“新城在抚顺高尔山上。”
《两晋秘史》第195回《慕容皝击高句丽》有记载:然高句丽去国密迩,必乘虚掩吾不备,此心腹之大患也。宜先平之,还取宇文如反手耳!二国既平,利尽东海,国富兵强,无内顾之忧,然后中原可图也。皝大喜曰:“卿谋至善。然高句丽有二道,北道平阔,南道险狭,从何可往?”众将曰:“宜从北道。”翰曰:“不可。虏皆重北而轻南,宜率锐兵从南道击之,出其不意,丸都不足定也。别遣偏将出北道,纵有蹉跌,其腹心者已溃,四肢无能为也。”皝从之,自将精兵四万出南道,以翰及慕容霸为前锋,别遣长史王寓等将兵一万五千出北道,以伐高句丽。
这就是说,当年慕容皝伐高句丽时,有南北二道。南道为新城道,迄今诸家公认此道为东渡辽河以后,经今沈阳至抚顺北高尔山山城(新城)的浑河河谷陆路。北道为南苏道,多数史家认为“南苏”与“木底”,应在同一条苏子河谷交通道上,为高句丽北道。由此可知,虽有一支军队出北道,经通化至集安。但慕容皝则走的是南道,“兵及新城”,过抚顺至集安。
新城位于抚顺市区北部的高尔山上,现称高尔山山城。考古学者考证,此城为高句丽新城,其下限延续至辽代。山城城墙土筑,长达八里,环形盘踞于海拔150米的高尔山上,随山势起伏,宛如一条长龙。山城呈多角圆形,由东城(即主城)、西城、南卫城、北卫城和东南角三个环状小城构成。城外西南还有土筑的壕堑数道,连接山城外壁,城中建有一辽代古塔。山城有东、南、北三门。北门扼守山后通向现今铁岭等地的交通要道;南门为正门,正面对浑河谷地,将山南平原一览无余;东门可俯视抚西河流经的山脉豁口。从山城利用自然之险这一点看,显见古代高句丽人战略上的卓越眼光和军事头脑,是天然的屯兵之所,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旧唐书·高句丽传》记载:乾封二年二月,(李)勣渡辽水至新城,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若不先图,余城未必可下”。可见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争夺新城的战争是异常激烈的。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辽宁省博物馆的发掘资料,历年来在山城内的调查发掘中,出土了许多高句丽特有的红色绳文瓦片,莲纹瓦当和许多陶器片、铁箭头,以及一些唐代的货币等。除少量为其他时代遗存外,绝大部分为高句丽时期遗物。早在1956年9月2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将新城即高尔山山城定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成为抚顺市的重点旅游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