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65.马石津即今旅顺
(2016-07-31 06:56:38)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辽宁篇之二十一】时间:公元334年。现址:辽宁大连旅顺。古人:王齐、徐孟。古事:王齐、徐孟两位东晋朝廷官员渡海至马石津被扣留,史称发生在旅顺的“马石津事变”。
读文摘记
原文:秋,八月,王济还辽东,诏遣侍御史王齐祭辽东公廆,又遣谒者徐孟策拜慕容皝镇军大将军、平州刺史、大单于、辽东公,持节、承制封拜,一如廆故事。船下马石津,皆为慕容仁所留。(《资治通鉴•第95卷》 公元334年)
译文: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秋季,八月,王济返回辽东,成帝下诏派侍御史王齐祭奠辽东公慕容廆,又派谒者徐孟册封慕容皝为镇军大将军、平州刺史、大单于、辽东公,持朝廷符节、秉承皇帝旨意封官拜爵,与慕容廆旧例完全相同。舟船行至马石津,都被慕容仁扣留。
读后随笔
“马石津事变”可以揭开它的面纱了。公元334年,前燕首领慕容廆刚死,其子慕容皝刚继位。慕容皝马上派使者王济等人前去东晋朝廷告丧,就在王济返回辽东的同时,东晋朝廷为了稳住和控制辽东,也随即派王齐、徐孟一路同行去辽东表示善意。王齐代表朝廷到辽东吊祭辽东公慕容廆;徐孟代表朝廷到辽东册封新燕王慕容皝。当朝廷代表渡海在马石津登岸之际,驻守在这里的军阀慕容仁(慕容皝之弟),故意阻拦,并将王齐、徐孟一行扣留,称之为“马石津事变”。其背景原因是慕容仁对其兄慕容皝继位不满。后几经周折,慕容仁放行了朝廷代表,王、徐才得以到达前燕都城大棘城(今锦州义县西北),完成了吊祭和册封任务。两年之后,即公元336年初,稳住执政阵脚的前燕王慕容皝,领兵剿杀了其弟慕容仁,这可谓是对马石津事变的报复。
由此看来,“马石津事变”是一场政治争斗。它虽然在前燕内部产生了震动,但在历史上并无大的影响。后人对慕容氏兄弟之间的争斗并不关心,可关注却是“马石津”这个地名,即便到现在还有人在探求。马石津作为地理概念出现史册中,当年它的方位在哪里、中间有何变化、现在怎么样等等,这些问题应该尽力弄清楚。
马石津即是今天的大连市旅顺口。旅顺这个地方,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开通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通商往来口岸之一。从马石津到旅顺口,历经了百年历史,其间几经易名,如马石津、都里海口、狮子口、旅顺口等。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兵马东渡过海,停泊在(旅顺)老铁山下,称之为将军山。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辽东郡北丰县就将自己管辖的这个地方,依据将军山与老铁山的含义,命名为马石津。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派泉州刺史来护儿率军渡海,由马石津登陆,击败高句丽于卑沙城(今大连金州大黑山),随之马石津改称都里海口。元朝时期,契丹马队来到都里海口,惊奇地发现西岸有一巨大岩石,形似雄狮,于是将此地改称狮子口。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两将率部从山东乘船跨海镇守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特将狮子口改名为旅顺口。
大连旅顺这个平安吉祥的名字,伴随一代又一代旅顺人渡过岁月时光,到今天已有640多年的历史。然而此间,也有不“平安吉祥”的时候,它饱尝过外来侵略的屈辱和创伤,甚至连自己名字也险些被外来强权者毁弃。第二次鸦战争,大英帝国的舰船入侵大连湾,并要改大连湾为“维多利亚湾”(英女王名),还要将旅顺改为“亚瑟港”(英王女婿名)。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略者入侵旅顺,进行了三天三夜惨绝人寰的屠杀,旅顺城成为一座血城,旅顺变成了日本军的专用港口。日俄战争后,沙俄强租旅大,并将旅大改称为关东州,作为沙俄远东的一个边疆省,还要用俄国人“保尔特·阿尔杜尔”的名字,来取代旅顺。这些阴谋与野心,在中国人民的揭露和反抗下,只能是白日一梦,注定不会得逞,大连旅顺永远是有中国尊严的美丽港口。
今日之旅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港。这里除了众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外,还有峥嵘突兀的礁石、海岛、层峦叠嶂的群山,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蛇岛、鸟岛。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还有自己特色的美食,以海鲜为主,赤贝、鲍鱼、红鳍东方鲀、虾夷扇贝、裙带菜、海胆、海肠等,可以尽兴品味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