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164.知务得本
(2016-07-29 05:39:13)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知所先务而得其本
【臣光曰之三十四读文】
原文: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群雄竞逐,四海鼎沸,彼摧坚陷敌之人,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拔于草莱之中,实诸群公之首,宜其光复旧物,享祚久长,盖由知所先务而得其本原故也。(《资治通鉴》第40卷)
译文:孔子说:“推举善行,教育能力弱的人,人们就能互相劝勉。”所以,虞舜推荐皋陶,商汤推荐伊尹,邪恶不仁的人远去,是因为这两人品德高尚的缘故。光武帝刚刚即位,群雄竞逐,四海之内像滚水般的沸腾,那些冲锋陷阵的人,有权谋而善辩的人,正为世人的敬重。而唯独光武帝能起用忠厚之臣,表彰奉公守法的官吏,从社会最底层选拔人才、安排在公卿首位。他们所以能光复汉室,长治久安,是由于他知道首先必须做什么,才能达到根本目的的缘故。
摘句:“知所先务而得其本”,其意是,知道首先必须做什么事,才能达到根本目的。
【读后随笔】
以上评述中,有这样一句话:“知所先务而得其本”。意思是说,深知首先应该做的事,才能达到根本目的。简言:“知务得本”,通俗地讲要围绕根本做事。“务”与“本”,是互相联系的,离“本”而“务”,“务”将失去意义,知“务”而得“本”,更能彰显“务”的价值所在。古代“先圣”虞舜、商汤在这方面都是高明者,他们高就高在“知务得本”。
“知务得本”,用今天的话说,就应该知大事、谋大事。汉光武帝刘秀,也是谋大事佼佼者。刘秀即位之初,把做事的着力点放在推举善任上,“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拔于草菜之中,实诸群公之首”。是因为推举这些人能“光复旧物,享祚久长”。正由于汉光武帝刘秀如此尽心谋“光复汉室,长治久安”之大事,使崩溃的汉王朝得以复活,刘秀也成为一代有作为的历史名帝。
“知务得本”,不是喊口号、说空话,而要从一事一人做起做好。卓茂,是刘秀最理想的“善任”者。此人,一直在密县任县令,宽厚仁义,朴实无华,奉公守法,深得百姓拥护。几年工夫以后,密县变样,路不拾遗。后来,卓茂升迁京部丞,密县的男女老少全流眼泪,一路跟着为他送行。再后来,他辞官回归故里。刘秀称帝后,首先想到的是卓茂的下落。当时,卓茂已年过七十,但刘秀紧紧抓住这一典型人物不放,下诏书:“名誉满天下的,应当受最重的奖赏。现任命卓茂当太傅,封为褒德侯。”抓了卓茂一个人,带动了一批人,好人好事涌现,坏人坏事远去,促进了天下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